仙境烟台网 首页 烟台故事 查看内容

福山大面的传说

2025-5-19 10: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 评论: 0

摘要: 福山拉面,又称福山大面,大约始创于乾隆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福山当地,它还有抻面、摔面等别称。福山大面品种繁多,口味独特,堪称烟台面食中的一绝,被誉为中国四大面条之一。关于福山大面的起源,民 ...
福山拉面,又称福山大面,大约始创于乾隆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福山当地,它还有抻面、摔面等别称。福山大面品种繁多,口味独特,堪称烟台面食中的一绝,被誉为中国四大面条之一。关于福山大面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其中较为主要的有 “千里寻夫说” 和 “浪子回头说”。
千里寻夫说
传说福山有一户人家,家中独子进京赶考并取得功名,却先后两次被紧急派往边疆。由于边疆战事紧张,交通不便,通信受阻,他和家中多年没有书信来往。后来边疆局势平稳,他被调回京城,却遭恶人诬告。皇帝听信谗言,将他贬为庶民。他为官清廉,身无分文,仅剩下妻子给他的几绺长头发。因在战场上腿部受伤落下残疾,失去了其他谋生手段,只能在京城以乞讨为生,更是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
男子进京赶考后,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她做手擀面的手艺堪称福山一绝,儿子则在福山的一家饭馆当学徒。男子多年音信全无,妻子因思念过度患上眼病。一天,儿子为母亲擀面,剩下一块面团。母亲想起丈夫在家时最爱吃自己擀的面,就把剩下的面团拿在手里揉搓起来,几天来都是如此。儿子十分孝顺,时常为母亲更换新的面团供她揉搓。久而久之,揉搓面团成为母亲排解忧愁、消磨时光的方式。说来也巧,有一天母亲在揉搓面团时,边拉边抻,用手抻拉出了像手擀面一样的面条。儿子见状,惊讶不已:母亲几乎双目失明,怎么能做出这样的面条呢?娘儿俩又反复尝试,用食盐水和碱水和面,按照母亲的方法,果然做出了美味的面条。大家品尝后,都觉得比手工擀制的面条更加可口。于是,儿子在福山城东门外开了一家拉面馆,一边经营,一边对拉面工艺进行改进。很快,他的拉面手艺便在福山声名远扬。
几年后,家中生活逐渐改善,但儿子深知母亲心中始终牵挂着父亲,未能团聚成为母亲的一块心病。于是,儿子萌生了去京城开面馆,顺便打听父亲下落的想法。
一天,京城的福山拉面馆伙计们正在门口休息,一个瘸腿的、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前来讨水喝。伙计们一听他开口说话,便听出是山东福山老乡。开面馆的儿子在一旁听着,越听越觉得来者像自己要找的父亲。母亲就叫儿子拿几根自己的长头发交给来人,看看他的反应。乞讨者接过头发一看,激动地说自己在福山老家的妻子头发和这一模一样,还拿出自己一直带在身上的头发进行比对,确实毫无二致。儿子便问道:“那你说说家中妻子的名字。”乞讨者刚说出名字,儿子和母亲就确定,此人正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亲人。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团聚后,一家人齐心协力经营面馆。后来,福山的拉面馆在京城发展成为有名的大饭店。饭店里的鲁菜令人赞不绝口,拉面更是备受欢迎,还经常为皇宫制作御宴。
有一次,皇帝品尝了十几种不同花样的福山拉面。大臣们询问皇帝对福山拉面的评价,皇帝称赞道:“福山的鲁菜乃中国八大菜系之首,福山拉面堪称中国四大面条的翘楚。”从此,福山拉面便被称为福山大面。明末清初时,福山大面的技艺还流传到了国外。

浪子回头说
福山大面来历的“浪子回头说”同样有两个不同版本。
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据传,福山古代有一书生,多次参加乡试均未中举,心灰意冷之下,自暴自弃,不再追求上进,整天与一些混混为伍。妻子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不仅不听,反而与妻子反目,甚至动手将妻子赶出家门。不久后,书生家道中落,流落他乡,只能沿街乞讨为生。
妻子被赶出家门后,在城里一家面馆打工,擀得一手好面条。一天,她看到街上一个叫花子很像自己的丈夫,便叫店小二把叫花子叫进来,给他一碗热面条吃,并叫店小二问叫花子是哪个乡哪个村的,姓什么叫什么。问罢,果然是其丈夫。古人云:“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妻子回想起当年与丈夫甜蜜的生活,丈夫曾经对她的诸多关爱,心中又是生气,又是怜悯,又是怨恨,又是伤心,百感交集。她本想出去与丈夫相认,但又担心丈夫早已恩断义绝,将她忘却。
沉思之际,妻子下意识地抓起一块面团,边抻边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拉出了二三尺长、如同发丝般的细面条。她灵机一动,心想何不用这如同自己发丝般的长面条,来唤起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呢?第二天,她又看见叫化子来店乞讨,便叫店小二安排他坐下,自己亲手拉了一碗细面条,让店小二送了过去。叫花子用筷子挑起又细又长、宛如长发的面条,瞬间想起了拥有一头长发的妻子,悔恨交加,不禁放声大哭,后悔自己当初不听妻子的劝告,才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妻子见丈夫有了悔过之意,便走出来与他相认。
后来,妻子自己开了一家面馆,经营由她创制的拉面,供丈夫读书。丈夫后来中了进士,这段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此后,人们为了纪念这对破镜重圆的恩爱夫妻,纷纷学习拉面制作,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技艺,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福山拉面。
另一个“浪子回头说”的版本,类似于福山版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
传说清朝初期,福山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以擅长擀面条在乡里闻名。姑娘嫁给了张秀才,生得一子。后来,张秀才赴京赶考,有幸金榜题名,却被一位国戚看中,招为女婿。张秀才贪图富贵,狠心抛弃了家中的妻子。
多年后,张秀才的儿子长大成人,前往京城做厨师谋生,并将母亲接到了京城。而抛妻弃子的张秀才却没有好下场,他得了天花,双目失明,被国戚赶出家门。他无颜回到家乡,只能沿街乞讨度日。
一天,张秀才在一家饭店门前乞讨,被妻子瞧见。一番询问,方知根由,她又恨又怜,亲手做一碗面条,送与张秀才。张秀才吃着面条,明白眼前之人就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顿时悔恨交加,羞愧得无地自容。善良的妻子最终原谅了丈夫,并带着他一起回到家乡。儿子与福山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女儿结亲。婚后,岳父出资帮助小夫妻在城里开办了一家福山拉面馆,生意十分红火。儿子为人朴实,童叟无欺,店里都用大海碗盛面。久而久之,人们便将他做的面条称为福山大面。
那么,福山拉面为何又被称为福山大面呢?这背后还有一段因偶然事件引发的故事。
由于福山拉面口感柔滑鲜美,很快在胶东大地广为流传。据传,七八十年前,蓬莱一衣姓厨师开了一家福山拉面馆。一天傍晚,面馆即将关门时,突然来了几位客人,非要吃福山拉面不可。衣师傅一看,和好的面团用完了,现和已来不及,案板上仅剩下不多的面坯,此外还有一条蒸过的加吉鱼和发好的木耳。于是,衣师傅将面坯分到几个碗里,在锅中加入煮鱼的鲜汤以及花椒、大料烧开,捞出花椒、大料,放入加吉鱼肉、盐、酱油等调料,再次烧开后,淋上鸡蛋和湿淀粉,浇到面坯上。客人看到这道面卤多面少,品尝后,觉得鲜滑味美,无不叫绝。客人询问这叫什么面,衣师傅心想,此面是福山拉面,但面坯比福山拉面少,于是顺口就说:“这是蓬莱小面。”蓬莱小面就此得名,与之相对应的,福山拉面自然而然就被称为“大面”了。
上一篇:陈知州断案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6-15 16:59 , Processed in 0.033897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