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特别策划 查看内容

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2016-11-16 15:43|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871| 评论: 0|原作者: 周建鹏 钟嘉琳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烟台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广泛,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烟台市围绕胶东特色文化建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保护,科学开发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烟台“非遗工匠”大放异彩

日前,在第六届山东省文博会上,烟台非遗文化展区大放异彩。走进烟台非遗项目展区,游客们仿佛进入了时光机,穿越到了几百、上千年前的浩瀚岁月。绒绣、彩塑、剪纸、草编、八仙葫芦等十余项烟台特色非遗项目轮番现场献技,令众人拍案叫绝。周志娟、陶永光、陈玉录、栾淑娟、宋玉良……他们是老烟台的代表性手艺人,更是非遗界的“烟台工匠”。他们有着一手令人称奇的“绝活儿”,更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与耐心。


针脚间岁月流淌烟台绒绣惊艳八方游客

71岁的烟台绒绣传承人周志娟正聚精会神地用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着一幅名为《工匠》的作品,画作上的西方人物正在雕刻一件器皿,神情如周志娟一样专注。眼前的这幅作品既有西方油画逼真的风采,又有东方书画恢宏喻意之神韵。周志娟戴着老花镜,指尖在色彩斑斓的绒线间挑选、配色,游客们看得入迷,更被这位年过七旬的艺术家的“工匠精神”所折服。“绒绣讲究浑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惟妙惟肖。我现在创作的这幅作品在绒线配色上做了一些创新,可以让画面上的人物显得更有立体感。”周志娟为身边的游客讲解道。

烟台绒绣具有典型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色,针脚间流淌着岁月感。1886年,设计名师许世光先生及其夫人、烟台刺绣剪花高手董泰,合力完成“英国皇后出访”挂毯绣织,开创了近代中国绒绣“开门第一针”。20世纪初烟台仁德洋行开设,促进了烟台绒绣的繁荣发展,时有“街街晾锦、家家织绣”之说。
今年2月,已有百年历史的烟台绒绣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烟台市“非遗家族”的一个缩影。


“老手艺”注入“新生命”烟台面塑遇上胶东彩塑

烟台展区现场,同样醉心于创作的“烟台工匠”还有胶东彩塑传承人陈玉录。他手持泥塑刀,在作品上细细勾勒,将一对新婚夫妇喜悦、羞涩的神情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陈玉录告诉记者,他给这件作品起了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越瞅越近》。“我希望用最朴实、生动的表现手法来创作这件作品,让大众觉得亲切、无距离感。”陈玉录说。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陈玉录突破了“三分塑七分彩”的束缚,推陈出新,创作了大量胶东当地人文题材和寓意吉祥喜庆的彩塑作品。他创作的人物带有现代卡通元素,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活力。



相较于的陈玉录彩塑的大胆粗犷,烟台面塑传承人陶永广的作品则显得精致典雅。在众多游客的惊叹中,小小的面团在陶永广的手掌下经过了揉、捏、搓、捻,神奇地变幻出种种形状。眼前,一件件富有古典韵味的人物作品仿佛有生命一般,栩栩如生。“做面塑是个精细活,创作这样一个人物需要花一个多周的时间。而且,面塑对材料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改进面的配方。”陶永广说道,“下一步,我准备针对年轻人开发一些新作品,让面塑走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

目前,烟台市已经完成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命名工作,基本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富有活力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4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0 01:39 , Processed in 0.032024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