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此心光明复何言——读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2018-3-27 09:07| 发布者: quyixuan| 查看: 1030| 评论: 0|原作者: 李龙飞

摘要: 最早接触“阳明心学”,是偶读“翻译大咖”严复的一段评语,“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当时,对“知行合一”这种大智慧,虽不能至 ...
      
      最早接触“阳明心学”,是偶读“翻译大咖”严复的一段评语,“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当时,对“知行合一”这种大智慧,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花了一周时间,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全集,越发对阳明心学推崇备至,心中的疑惑也逐渐清朗: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感悟一:“成事难”。王阳明亦王守仁,独创“心学”的哲学大师、文坛巨匠、军事专家,一系列头衔令他光炳千秋,然而,阳明龙场悟道确是在历经千锤百炼后的“凤凰涅槃”,在身遭杖刑、贬谪千里、九死一生后,依然能以乐观的心态在贵州深山老林里苦中作乐、冥思不已,足见其心志之坚,非等闲可比。这让我想起了司马迁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阳明先生的“悟道”过程,也足以印证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定律——“任何一个伟大的圣贤都要经历过一番非比寻常的困苦环境。”
       感悟二:“心即理”。这第一层意思是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因为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在良知这个“指南针”“方向盘”上,人人平等、不分贵贱。这启迪我们,要有追求“圣贤”之道的信心、决心,不妄自菲薄、不轻易否定自己。‘心即理’的第二层意思则是‘不动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要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而其精华则在于“不操心,顺其自然”,正所谓“圣人之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不求”。
       感悟三:“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人的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而又极其容易被欲望所遮蔽。所以,良知刹那间一发作,那就是正确答案,就要按照那个指引去做事,千万不能在一件事上反复思考,过于思考必将掺杂私欲私念,误入歧途、悔之晚矣。按照这一说法,当我们受到物质引诱,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当即予以拒绝;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解决就选择绕过它,这叫拿得起、放得下,而非“畏难退缩”或“钻牛角尖”。
       感悟四:“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关键就是:不要对外物随意贴上标签,区分出个三六九等;不要因私欲作祟去违逆内心的良知,做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要在察省克制上下功夫,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分别。孟子也说,真正的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感悟五:“致中和”。阳明认为,‘过’和‘不及’皆为‘恶’。在我看来,‘致中和’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执其两端取其中也。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们心中良知所知道的准则。其实,人生在世,准备遵循任何外在规则和违反任何外在规则前,首先要问问自己的良知是否合适,因为常规不在外,就在我们内心中。
       细细想来,阳明心学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无论是之于我们个人,还是之于国家、社会,“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实为本”的理念,都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个人修养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和谐才能得到根本性保障。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0 11:35 , Processed in 0.029963 second(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