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所城里,对于土生土长的烟台人来说,这里有着难以割舍的印记。所城里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6年12月7日,被授予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明朝古建筑。奇山所城占地9.86万平方米,城内面积7.96万平方米。城设四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城门之上设城楼,专作瞭望指挥。城门及城墙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城墙高7.33米,厚6.67米。城门之间均设"铺"。"铺"呈圆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 《明史·兵志》中记载:"山东都司旧有青州左护卫,后改天津右卫。旧有贵州护卫、革登州卫、青州左卫、莱州卫……奇山千户所、濮州千户所……"这其中,奇山千户所便是所城里前身,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这里是烟台的根,一砖一瓦,一墙一石,都在诉说着所城里经历过的岁月。提起所城,居住在烟台的人几乎都知道,那是烟台城市最早的雏形,它记录着老烟台的变迁。 奇山所城的由来 所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为防倭寇侵犯骚扰之祸,明朝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大体编制,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史官:1120人为一所,设千户官;112人为百户所,设百户)。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春,在宁海卫(今牟平区)辖区内设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这是烟台最早的发祥地,比北京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还要早22年,可以说奇山所城有着古老的悠久历史。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在烟台山顶建设"狼烟墩台",被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清光绪《山东通志》记载:"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楼铺十六座。"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匡裕祥《烟台笔记》说"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俱有望楼。城内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铺,平平坦坦,颇适步行。"十字形的城内主干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轴线,在这条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官府衙门、祠堂等。城西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设练兵场,西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奇山所城,成为烟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内守军百余人,其后屯戍官兵及家属不断从外地迁入,在所城周围逐渐形成一些居民聚落点,并随人口的发展,不断向四周延伸、扩展。明嘉靖年间,居民点遍布东关中街、南大街、西沟街、裕盛胡同、南门外等街道。外地迁入居民也开始进行海产品、手工艺品和房地产经营,工商业逐步发展,城区逐渐扩大。 从兵营到有"城"有"市" 奇山所城建立后,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袭事件,基本处于安宁太平时期。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廷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军变民地,改称奇山社,行政上归福山县管辖。废卫所制后,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农工商。所城内原张、刘两大姓千户后裔大兴土木,建造民宅,逐渐把军事建设结构改建成为民众居住房,遂又有奇山所、所城里、所城之称。因民宅建筑大兴,人口逐渐增多,其中张、刘两大姓很快发展到2000多户,他们建房最多,对外出租,民众时有"所城张家"、"所城刘家"之称。军变民地是奇山所城的重大历史变迁,外地姓氏应时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奇山所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逐渐兴旺起来。这时期,奇山所及周围已形成13个固定村庄,时称奇山社十三村。它们是所城东门、西门、南门、北门4村,以张、佘姓居多;奇山所正南部的上夼村,以迟、李、荆、孔姓居多;奇山所西部的世和村,以张姓居多;奇山所西南部的南关村(曾名西南关、所南关),以张、刘姓居多;奇山所东南部的所东庄,以曲、张、傅姓居多;奇山所西北部的大、中、小海阳村,以张、刘、袁、王、姓居多。各村之间均设有道路相通。奇山社十三村人口来自四面八方,近有芝罘岛大疃村、福山县、牟平县、海阳县、文登县等地,远有齐河县、曹县、聊城、高唐以及河北、河南、湖北、辽宁等地。十三村因人口籍贯复杂,诸如诞生、婚嫁、丧祭、节庆、妆饰习俗与方言各有所异。 所城位置,处于东河、西河之间。其时烟台,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商号几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只开始停泊,烟台缓慢地发展着商业职能。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几条。所城周围,只有几个零星的居民点,在附近每隔5天有一个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从设置到废除,有城无市,仅为居民点。商业性开放型的"市",则从芝罘海湾向南逐渐形成。自明代开始,港口活动中心从芝罘湾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带。渔民和商户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东侧建海神庙。1810年重修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之为"大庙",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后,祈佑平安,报答神庥。因此,"大庙"所处的西南河口成为新的港口活动的中心场所,居民与运军粮的船只进行交易,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并逐渐形成东西一里有余的、为地内商民开设行栈之所的商业街市,这条商业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从卫所到渔港(各地渔船),从内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挟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术、新观念开始被移植进来,强制性地把烟台带进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领事馆、教堂、学校、饭店住宅、企业等大势融进,改变和拓展了烟台城市空间。 在风风雨雨的历史过程中,奇山所城墙自然毁坏,倾圯殆尽。城池是在清初废除奇山所,人们开始入住后被逐渐填平了。城墙至清中期时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一次坍塌事故,而在捻军进攻胶东失利转移后,人们便在坍塌的城墙上盖起了房屋,以求能起到防卫的作用。而城门和城楼尽管曾在1918年修缮过,但最终在1950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被拆除了。 600多年间,朝代更迭,战事纷起,所城里也没能在历史的大浪潮中完整地存留下来。如今除了向阳派出所所在的大宅保存较为完整之外,昔日的城墙、城门、城池、雕塑、牌坊等皆已不再。 喧嚣闹市外的和谐大同 所城的北侧是港城的商业中心南大街,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和彻夜闪烁的五彩霓虹并没有影响到所城里居民的安逸平和。所城里像是城市热岛中的原始村落,这里的人们对喧嚣和浮躁有一种天然的屏蔽。夏日的午后,巴掌大的树荫下,一个马扎、一把蒲扇、一壶高茉,老爷子哼着小曲悠然自乐;长长的石巷,一个小小的蚂蚁窝,便足够一群娃娃嬉闹半晌。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安静,在这里,所有的邻里都是那么的友好,没有争吵,没有喧嚣,整个一片和谐大同的景象。 所城里的和谐氛围,已经传承了600 多年。奇山守御千户所建成至废除,至少有九位不同姓氏的千户,这其中以张、安、刘三大姓氏最为有名。清朝废卫所制后,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农工商。据查,无论是曾为高官,还是一方巨贾,所城的名门望户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不但常常联姻,还共举善事。 所城里的和谐元素,是烟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烟台文化最大的优势。所城和传统的庄园经济不同,它是一个军事实体,因此这里的居民具有高度的区域自治力。而受其影响下的所城居民,无论是同朝为官还是同区经商,不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还世代联姻。 历经600余年的风吹雨打和战火硝烟,尽管现在的奇山所旧貌难寻,但遗迹尚存。“南关”、“所东关”等名称以及流传数代的传说都在讲述着老烟台的变迁。相比于日新月异的都市风光,所城里有着与世隔绝般的古朴韵味等着人们的品味和保护。 (本文由中共烟台市委政研室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