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个国家,吃饭都用筷子,这种天然的好感,再加上数千年的邻里往来,谁又能比?”应邀来烟参加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五届总会的众多贵宾,在会场外攀谈中,有人脱口而出这样的金句。 相比刀叉,筷子讲究大繁至简。不论是两片木头,还是竹片,都能夹取食物。这种趋同的智慧和地缘优势,在东亚11市的往来中也多有体现。他们竞相为彼此贡献“食材”,就能烹饪出一顿“合作共赢的大餐”。 在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五届总会上,烟台的与会领导和代表自荐了多项和烟台合作的潜力点,合作领域的大方向就有11项之多。涵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加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化工、蓝色经济、医疗、养老等方面。 日韩会员城市对“烟台外贸”贡献最给力 “每天三国间对开200多架次航班,三国缔结的友好城市就已超过500对!”中日韩三国往来有多频密?外交部参赞杨宇用一对数字就让人感受到了“邻居”走动的热情。在烟台市外事侨务办主任尹国文眼里,地跨中、日、韩三国的东亚11市,其区域半径更近,轿车只需几个小时就能跑完,因此烟台更能感受到这个“朋友圈”的磁场效应。 官方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4700多家韩日企业到烟台投资兴业,现在韩国已成为烟台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外资来源国,日本是烟台的第一大外派劳务市场和排名第三位的进出口贸易国、外资来源国。目前,来烟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上百家,烟台去年进出口额接近530亿美元。 过去的几年间,在所有的100多个海外贸易伙伴中,烟台对日韩贸易的输进输出,长期分别把持一二名地位。尤其是对韩贸易的地位,“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经常成为烟台外贸的注脚,这背后,日韩的会员城市贡献最大。 “朋友圈”有难时,烟台够“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烟台“不亦乐乎”。 “烟台与天津、大连、青岛同为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组成城市,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都是常来常往的好邻居、好朋友。”烟台市与会领导的一番家常话,唠得平实,却是直抵人心。 作为日韩会员城市的好邻居、好朋友,烟台很“仗义”。2010年,一场韩国“泡菜危机”过后,一个月之内,烟台向韩国紧急输送蔬菜4285吨,创下单月出口历史纪录;2011年,一次空前的日本大地震后,6000多名烟台技能实习生,参与日本灾后工厂复工,数量占山东省一半…… 再看环渤海、环黄海地区,天津、大连、青岛都是烟台的“朋友圈”。用烟台人的话说,“烟台每年都参加在天津举办的津洽会,学习借鉴滨海新区和天津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烟台与大连每天来往船只50多艘,海上辖区是中国第二大航行密集区;烟台与青岛地域相连,双方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烟台向会员城市开具合作“清单” 在东亚,日本与韩国这两个与我们同样使用“木筷”的国家,在加速产业转移中互有高低,而面对使用“刀叉”的北美和欧盟地区经济的竞争,都有先进经验,而在新一轮的合作中,烟台也有着“多赢”的战略思考。 “11个会员城市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合作潜力巨大。”在烟台市政府主要领导看来,烟台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水产品出口占十分之一。烟台希望与各城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同时,烟台工业发展较快,2014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居中国城市第九位,当前也正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期望与各会员城市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化工等领域开展合作。 点题合作,“养老”等被列入选项 不止是“农产品”“食品加工”“现代工业”,烟台还向会员城市自荐了更多合作的潜力点。 “烟台蓝色经济资源丰富,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上千公里海岸线,培育了海洋渔业、海工装备、造船、石油装备、海洋生物制药、港口国际物流等海洋产业,希望各方深入拓展蓝色经济合作领域。”与会的烟台领导进一步补充,烟台每年“蓝天白云”320天以上,借助“碧海蓝天”资源,致力于建设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式城市和养老服务业典范城市,韩国、日本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希望更多的医疗、养老机构来烟台考察投资。 在节能环保方面,希望与各城市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分享经验和开展技术合作,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同时,鼓励更多的烟台企业“走出去”发展。目前,烟台企业到海外投资项目415个,其中在日韩有50多个,“希望各会员城市之间继续创造良好环境,为各方企业互相投资合作提供优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