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十二五”极不平凡的5年里,全市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轨道,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庶。 十二五期间,烟台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 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2年突破5000亿元,2015年达到64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箅收入年均增长17.9%,2015年达到54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4670亿元和267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3倍和1.94倍。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8.5%,外贸进出口降幅逐月收窄,全年进出口实现494亿美元。新缔结7个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到24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目标。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建成4条高速公路,新增农村公路422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8万公里。探索出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城镇化率由55.3%提升到5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实现全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庶。筹建保障房2.7万套,发放租赁补贴9000户,改造棚户区7.66万平方米。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以内。全社会累计爱心捐款5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68万人次。 过去五年,骄人的成绩写在了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中。烟台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正是得益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有关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抢抓发展中的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烟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五年来,全市坚持“敲开核桃作分析”“一业一策找思路”,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之比由2010年的7.7:58.9:33.4调整为7:51.6:41.4。特别是产业集群快速扩张,骨干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已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12家增到17家。 机场连接南北,动车贯通东西。过去五年,烟台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一年一变样,2014年青荣城铁通车,2015年新机场启用,烟台逐渐由交通末端变为枢纽城市。与此同时,随着《烟台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的出台,包含4条路线,线网全长约186公里的轨道交通也离港城百姓不远了。 574万人次!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2015年12月28日,青荣城铁迎来了开通一周年的生日,在这一年里,青荣城铁成功应对了“春运”以及旅游高峰期的考验。截至2015年12月26日,青荣城铁烟台车务段管内就已发送旅客547万人,日均1.5万人。195架次!2月14日是节后上班第一天,烟台国际机场正迎来客流量的最高峰,出港航班95架次,进港航班100架次,旅客吞吐量达20000人次。全天195架次的起降航班达历史新高,同时也考验着烟台国际机场的保障能力。 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交通“末端变通途”,这只是烟台过去五年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的一个缩影。 珍惜“烟台蓝”,全力保护蓝色的天、蓝色的海 “十三五”期间,烟台要珍惜“烟台蓝”,全力保护蓝色的天、蓝色的海,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力推动生产总值向1万亿元迈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向1000亿元迈进,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烟台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的成功城市。 未来五年,烟台市将打造创新烟台、创业港城、创客家园、创富城市,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的未来,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以上。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两国双园”合作,参与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山东自贸区申建工作。在构建交通新格局方面,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力争建设环渤海高铁,争取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取得实质性突破。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好“转调带动”文章,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坚实基础,在制造业领域坚持产业高端化、企业集团化、产品集群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汽车、电脑、手机、船舶等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品集群,推动工业不断做大做强、转型升级。同时,突破发展服务业,尽快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几百亿元的服务业大企业、大市场,打造经济增长的新版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尽快把烟台打造成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和特色精品农业大市。大范围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和低碳消费形式,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未来五年,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持续提升蓝海实力和蓝色魅力,让烟台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空气更清新,建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使“烟台好人”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追求,让“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城市永恒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