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有看不尽的海,也有看不够的山。每到一处,都有莽山森林的奇观异景在等候着。招远的罗山是胶东第三大山,登临其上,视野所及之处,乃是万里长空的云卷云舒,浩浩山野,层林碧透。奇石如拱如卫,松柏如黛如染,令人心旷神怡。不过,大自然赐予招远罗山的真正宝物,却在地底深处。 山东是中国采金的中心地带,而招远则拥有着亚洲最大的黄金矿田。她是中国采金历史最为悠久,黄金储藏量、产量最高,黄金文化最为丰厚的城市,有着“中国金都”的称号。 在罗山南麓的山脚下,招远市的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展现的是一个真正的黄金世界。踏入正门的那一刻,耳畔忽然响起悠远的钟声,只见大厅穹顶下竖着的巨大黄金柱上徐徐开启了一扇小门。这金柱是用12500片金箔贴制而成,表面则是用金沙铺成的世界地图的纹饰,在烟雾缭绕中缓缓飘移而出的则是一尊用60公斤黄金打造成的仙子雕像,口中仿佛吟念着罗山古老的歌。 这位仙子就是以采金炼金为生的罗山百姓们,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罗山金姑。传说,罗山曾有条通天河,其源头来自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那河中有金鱼无数,时时跃出水面,口吐金水。有一天,忽然有个仙子托梦给罗山的村民,告诉他们说:“天赐之宝,何不取之。”次日醒来,村民们纷纷上山寻宝,却见那通天河中的金鱼都变成了一块块的狗头金,而金鱼吐出的金水都化作了山中金脉,罗山人由此获得了财富。为了感谢仙子的指点,他们奉其为罗山金姑,成为罗山人心中掌管世间金银的女神。 古代的招远,是采金炼金的宝地。一座座金山,养活了世世代代的罗山人,而先秦两汉时代的帝王们来此求仙问道的故事,更让这片土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诞生了许许多多与黄金有关的神话传说,如今都化作了招远黄金文化的一部分。至于今天的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则能利用声、光、电、动漫、幻影全息成像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从遥远的地质年代说起,将招远的黄金历史一一再现。在实景化的展示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火山喷发时的震动,看到火红的岩浆铺满大地,了解到黄金的形成过程。而黄金文化厅里陈列的各种稀世黄金物品,如商周的金面罩、战国的金尊、汉代的金缕玉衣等等,更将古老的黄金艺术推至眼前。 博览苑的后院便是矿井体验区,是由罗山金矿废弃的180号矿井改造而成。人们来到这里,可以头戴安全帽,乘坐上小火车,进入1000多米的矿井之中,感受地下阴凉的空气,触摸那潮湿的石壁,在逼仄的矿坑里真实体验一把采矿工人的劳作过程,体会“千淘万漉虽辛苦”的艰辛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甜蜜。 身临淘金小镇,仿佛穿越回了风雅宋朝。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两旁的房舍都是淡黄色的墙体、青灰的瓦,在青山绿水的山坳里显得分外素雅。街道两旁设着各种商铺,充满了民俗风情,更有督办衙门、镖局驿站、酒肆戏楼等殿台楼阁的建筑,处处散发着轻柔飘逸之风。茶社里,身穿汉服的少女端坐案前,安静娴雅地为客人们点茶;碾坊中,三四位少妇合力推动着石磨,口中唱着山歌,手上碾磨着矿粉;戏台上,七八个歌姬正演绎着曼妙的歌舞;旁边的凉亭里,还有说书先生正讲着清官智审狗头金的故事…… 一道清流从山间潺潺而出,向着山下汩汩流去,仿佛就是传说中那条通天河,河水里沉浸着无数的金沙。水边上蹲着许多正在淘金的人,但见他们用竹制的簸箕在水里荡漾着,轻缓地漂起水中的泥沙,沉淀下一粒粒细微的黄金。在淘金小镇上,只要是自己亲手淘出的金豆子,都是可以随意带走的,这给许多来此感受黄金文化的人增添了无限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