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台有座海防营,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它却永远留在烟台人的记忆中,因为90年前辛亥革命烟台起义时,“十八豪杰”智取海防营,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海防营是清光绪29年(1903年)设立的,之前是清同治7年(1868年)设立的水师营,海防营是一个齐整的守备营,拥有营房、库房400余间,装备有洋枪洋炮。而号称“十八豪杰”的栾钟尧、李凤梧、王耀东、宫仁山、宫锡德、宫锡恩、杨新亭、张雨臣、丁训初、李士元、李旭堂、由芝贵、肖仕生、王锡之、孙锡纯、刘德亭、曹维新、倪显廷仅有步枪一支,手枪5支,于是他们便用布包着笤帚疙瘩当手枪,用布包着苹果当手榴弹。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山东革命党人积极响应,11月12日晚,十八豪杰聚集在《渤海日报》社内,商定立即举行武装起义,分兵三路,攻占海防营、道署衙门和大清银行。1913年8月29日,北洋军阀政府设立“烟台镇守史公署,镇守史元蕃统兵一个旅,进驻海防营。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刘珍年率部进驻烟台,接管海防营。1936年,海防营改为烟台特区公共商场,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军事防备功能,并成为烟台城区的商贸中心。1955年,因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海防营被拆除,而在旧址的基础上修建了烟台机床附件厂。 尽管海防营作为一个防御重地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海防营的影响仍在继续。从烟台特区公共商场,到海防营百货大市场,再到如今的海港路商业文化圈,海防营又与烟台的经济腾飞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被誉为烟台“城市文脉”的已故学者王焕理先生所言:“在上世纪80年代,催生烟台个体经济的海防营市场极为红火,诞生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老板’,创造了海防营市场的神话。” 1984年10月10日,一条贯穿西大街的海防营工贸综合市场横空出世,其位置大约在今天振华商厦至大润发超市路段,作为烟台商业的代表,曾以商铺云集、交易活跃、生意兴隆而誉满全国,也曾是烟台唯一的一处国家级文明集贸市场。然而,盛名之下的海防营积弊日显,浓妆之下无法掩盖其日渐苍老的面容。经营规模小、种类单一性、扩张无序化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海防营市场前进的步伐,1994年,三站服装批发市场和韩国城服装批发市场正式营业,早已疲惫的海防营市场更是日益萧条。1997年,偌大的海防营市场也只有零星的摊主在声嘶力竭地叫卖……海防营百货市场开启了烟台市的商业启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海防营为代表的旧的运营模式、经营理念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以海防营为区位中心的崭新海港路商业圈却在渐渐兴起,真正成为当今烟台跳动不息的经济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