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鲜美大约可分为两种:一是大海所赋予的海鲜之美,二是苍山孕育的鲜果甘甜。这里是有名的水果之乡,起伏和缓的山峦、纵横交错的山溪,在沟谷内冲积发育成沙土肥沃的小平原,非常适于果树生长,一年四季,鲜果不断:早春的草莓、大樱桃,夏天的蜜桃、小甜瓜。到了秋冬天更不得了,石榴、葡萄、无花果、山楂、苹果、莱阳梨……一样接着一样,挂满了枝头也红遍了山头,整个烟台,俨然是一座水果的天堂。 北纬37度,在这个仿佛尽得大自然的灵气,汇聚人类文明胜迹的地理坐标上,烟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地貌和富含微量元素的土质注定了她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种植果树的绝佳之处。 烟台的樱桃数福山一带最为有名。行走在福山,数不尽的重峦叠嶂,望不尽的绿意葱茏,都是那果实盈盈的樱桃树。福山有着11万亩的大樱桃园,被誉为“中国大樱桃之乡”。这里产出的大樱桃果实个大、晶莹透亮、色泽诱人,被称为“春果第一枝”。 中国人吃樱桃,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传统的樱桃果形如珠,晶莹剔透,是黄莺鸟喜欢含食的果物,故而最初时叫作“莺桃”。 据史书记载,周天子祭祀祖先的时候,就要亲手采摘新鲜的樱桃作为贡品。福山自古以来就种植樱桃,当地还流传着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路过樱桃涧的故事。可惜的是,我们的樱桃虽然可爱,但因为果实太小,味道也偏酸,所以在漫漫的历史发展中渐渐湮没无闻。而今人们吃到的大樱桃,实则都是舶来品。 烟台开埠后,西方列强将许多西方先进的技术带入了胶东半岛,更引进了许多中国本土没有的果蔬植物。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越洋而来,他循着福山泥土的芬芳,将一种欧洲甜樱桃栽到了毓璜顶东南山麓的广兴果园。 这种樱桃比中国本土的樱桃个头大好几倍,口感更是清甜,于是被叫作了“大樱桃”。后来,有几位机敏的果农想方设法从广兴果园剪了些大樱桃的枝条,嫁接在福山本地的小樱桃树上,竟然一举成功,让这漂洋过海而来的“洋樱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终于有了今天的福山大樱桃。 在“中国大樱桃第一镇”福山张格庄镇上,每到5月樱桃成熟的时节,便是满山满野的嫣红,透着一种鲜艳欲滴的美。而有着百年历史的福山大樱桃,也因为当代物流的迅猛发展,走出了福山深闺,红遍了山乡,惊艳了世界。至于美国传教士倪维思,他给烟台福山带来的不仅仅是大樱桃,更有大名鼎鼎的烟台苹果。 中国古代的苹果和本土樱桃一样,形态口感上并不是十分出色。烟台早前种植的本土苹果,果肉绵软,果汁也少,都被叫作绵苹果。仍然是那位传教士倪维思,他在扩建广兴果园时开始尝试种植各种西方的果树,使得烟台的水果世界终于开启了新的大门。 倪维思引进西方果树的初衷,今人已经无法知道了。或许,他是为了能在异国尝到家乡的味道;又或者,是身为传教士的他有心造福众生。总之,当倪维思的苹果树上结出个大皮薄、汁多瓤脆且酸甜可口的大苹果时,烟台的老百姓们便从中得到了实惠。几年间,不断有当地百姓通过各种途径取得西洋苹果的枝条与当地的绵苹果进行嫁接。很快,烟台芝罘西沙旺、南山一带便出现了一座又一座苹果园。 俗话说,中国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数栖霞。在有着“胶东屋脊”之称的栖霞境内,一株株的苹果树缔造了烟台苹果的传奇。这里出产的苹果,果形圆正,色泽红润,外表光滑细腻,口味细脆津纯,且果肉硬度大,纤维少,果汁含量在89%以上,总糖量16.4%。只要尝过栖霞的苹果,便会觉得平日里吃到的苹果都是淡而无味的。 走进栖霞博士达集团的苹果园时,初秋的苹果已经挂满枝头,只是颜色还泛着青涩的淡黄,然而那果实累累的情境,却叫人不由得心生欢喜。这片苹果园远离嘈杂的城市,自由地生长在满是柞树、松树环绕的小丘上,“喝”的是山间的清泉,“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保留了水果的纯净。 每天清晨,当太阳光刚刚洒落山头的时候,苹果园里就会飘荡起优雅平和的音乐。与此同时,树根下吸收的则是用牛奶和豆饼发酵做成的有机肥。而苹果树下齐刷刷地生长着近膝高的牧草,乃是果园特意引种的鼠茅草。这种草每年10月间开始播种扎根,生长时抑制了其他杂草滋生,省去了人工除草和喷洒化学除草药剂。待来年夏季,鼠茅草则自然枯萎脱种,正好给挂果的果树做天然的有机肥料,而它一岁一枯荣的规律恰好可以辅助苹果树的生长。 每年的金秋十月,整个苹果园便会换上一片红彤彤的新装,一颗颗苹果宛如红宝石一般悬挂枝头,满园里都弥漫着苹果的清香。 诚然,烟台的樱桃和苹果最初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品种。但是,淳朴的烟台人却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浇灌出了这些甜蜜蜜的果实,也是他们最甜蜜的生活。而在大樱桃和苹果之外,烟台还有一种土生土长的“水果名流”——莱阳贡梨。 古老的《诗经·晨风》篇里说“山有苞棣,隰有树檖”,这“檖”就是指梨树。世界上梨子的种类有四种:原产于中国的白梨、秋子梨、沙梨和外国的西洋梨,而莱阳梨则是白梨的一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物产,更在明清年间成为皇家贡品。 莱阳梨又被称作莱阳茌梨,曾有人认为,这里的梨树是明清时期从茌平(今山东聊城茌平区)移种培育而成。但莱阳市梨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却考证出,茌平一带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大量种植梨树的记载,仅有的一些老梨树树龄也很小,而莱阳现存最老的梨树却有着三百八十年的树龄,即便放之全世界,也称得上是“梨树王”了。 我去到莱阳百年梨园的时候,正是梨子初收的时节。枝头上挂着的梨果压弯了枝条,满园里的果农们忙碌中透着无比的喜悦。而梨园深处,那棵梨树王依然挺立着,苍劲的虬枝上仍坠着无数梨果,一颗颗形如倒卵,叫人看了垂涎欲滴。细看那梨树王的形态,却是短粗的树干支撑起巨伞样的树冠,而大半树干竟被沙土掩埋在了地下。但正是这些沙土,才成就了莱阳梨的美名。 莱阳境内有五条大河,在日夜的流淌冲刷中淤积成一片广阔的油沙地。这种细沙土壤升温急、散热快,昼夜温差大,使得梨树在白天的光合作用中可极大地获取糖分,而晚间的低温又减少了消耗,加快了梨子糖分的积累,使得莱阳梨比一般梨子的含糖量要高出许多,滋味甘甜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