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人转。作为鲁菜之乡,福山美食不同凡响,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美食的传说。 疙瘩汤的来历 疙瘩汤是福山喜爱的一道美食,人们居家的时候常常自己动手做,朋友一起聚餐的时候常常吃,一道料足味美的海鲜疙瘩汤是许多饭店的立店之本,就连高档宾馆里也常常能见到疙瘩汤的踪影。 疙瘩汤做法颇为简单:先在锅中烧开高汤,接着将白面加水搅成小面疙瘩,放入锅中煮沸,再加入新鲜蔬菜作为 “青头”,便可出锅享用。这看似普通的小吃,背后却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福山有户人家,媳妇十分勤俭,从不浪费粮食。一次家里包饺子,饺子正在锅里煮着,还未熟透,孩子突然哭闹不止,她赶忙去照看孩子。待她回来,部分饺子皮已经煮破。媳妇捞出饺子,看着锅中带有肉和蔬菜的饺子汤,觉得倒掉实在可惜,便留了下来。她左思右想,决定用白面做些小疙瘩,放入汤中煮成糊糊状。尝了一口,发现味道不错,既有菜又有肉,面疙瘩还能充饥。后来,她就常常做这种疙瘩汤喝。 一年闹灾荒,她就和丈夫做了疙瘩汤到集上去卖,因其能有效充饥,备受人们欢迎。灾荒过后,夫妻俩对疙瘩汤进行改良,先用肉丁、葱、姜爆锅,加入黑木耳、蘑菇、碎粉条、小虾米等,加水熬成高汤,再放入小面疙瘩,出锅前淋上鸡蛋花,撒上香菜“青头”,还可根据喜好添加海鲜。改良后的疙瘩汤口感爽滑,既能当作粥品,又能搭配饭菜,遂成为一道菜肴。由于疙瘩汤取材便捷、加工简易、经济实惠且味道鲜美,逐渐成为大众喜爱的美食。 灰豆腐的来历 制作灰豆腐,需将新鲜豆腐切成方块,埋入草木灰中,待豆腐中的水分被吸收得差不多后,再用大料、茴香、葱、姜等煮熟。那么,灰豆腐是如何诞生的呢?有这样一段传说。 很久以前,常有土匪骚扰百姓。每当土匪来袭,村子里便有人敲锣报警,村民们听到警报声后纷纷外出躲避。有一年冬天,福山南部山区的一个村子里,一位村妇买了几块豆腐放在锅台上,还没来得及吃,突然村里传来土匪来了的锣声。村妇惊慌之下,顺手将豆腐藏进了锅灶的炉膛里,随后前往亲戚家躲避。 土匪离开后,村妇回家做饭,清理灶台的草木灰时,发现里面藏着的豆腐已变成灰黑色,水分也被草木灰吸收了许多。仔细查看,豆腐并未变质,凑近一闻,仍有豆腐的香味。村妇舍不得浪费,便将豆腐洗净尝了尝,发现这种豆腐比普通豆腐味道更为醇厚,带有浓郁的草香味,且更具韧性。于是,她用花椒、大料、葱姜,加水、面酱、食盐等将灰豆腐煮熟。煮好的灰豆腐散发着独特的香味,村妇又将灰豆腐、大葱、白菜心切好,加入大蒜泥、芝麻油拌成凉菜,一尝真是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从此,灰豆腐便诞生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善于钻研美食的福山人总结出了完整的灰豆腐制作工艺以及相关菜肴的烹饪方法。灰豆腐作为福山的传统小吃,保存时间长,取材简单,制作方便,口味独特,可根据个人喜好与荤素食材搭配。它外表看似不起眼,吃起来却香气四溢,深受人们喜爱。如今,灰豆腐已被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胶东地区人们餐桌上的心头好。 和李世民东征传说有关的两种美食来历 在胶东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的传说,其中椒盐烤饼和片汤这两种美食的起源,就与李世民东征的故事紧密相连。 椒盐烤饼的来历 椒盐烤饼由福山人首创,从福山出发,传遍了胶东半岛,随后又在全省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山东传统名吃之一。 据说李世民东征时,官兵驻扎在福山。他们对福山的发面层饼情有独钟,常就着花椒盐食用。花椒盐是使用少许花生油,用文火把花椒炒出香味,研成粉末加上细盐做成的。官兵即将启程时,需要准备行军干粮。福山人发现官兵们喜爱吃花椒,便在发面层饼中加入花椒盐,给他们当干粮。官兵们品尝后,觉得味道极佳,有饭味又有菜味。李世民对福山人的烹饪手艺赞不绝口。当时,有人将这种饼称为“行军饼”。 后来,福山的厨师们经过多次改良,将这种饼制成约手掌大小的菱形,外皮烤至焦黄,内部松软起层,口感松软可口,还带有浓郁的椒盐味。由于制作过程是先在平锅上烙至半熟,再放入炉中烤熟,因此得名“椒盐烤饼”。 片汤的来历 相传李世民东征时,在福山安营扎寨。当地百姓热情好客,包饺子宴请官兵和家属。外地客人品尝饺子后,觉得美味无比,却不了解饺子的制作方法,便向福山人请教。福山人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包饺子的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