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五一”,长山列岛就进入了漫长的休渔期,一群又一群的洄游鱼虾,踏着潮汛畅通无阻奔赴蔚蓝色的渤海,犹如脱缰的野马,在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游弋觅食,繁衍生息。 长岛古辈就有“歇伏休渔”的传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渔民们趁此机会,一边修船补网,一边有计划开展副业生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耕海牧渔”,到最近这些年建设“海上粮仓”,“靠海吃海,吃海养海”已经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渔民们原本小打小闹的副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深海淘宝”的骨干产业。 “碰”海参 “五一”过后我们来到长山列岛,熟门熟路找到去年认识的老船长,按照之前的约定带着我们去“碰”海参。老船长介绍,在海产品还百分之百是绿色食品的年代,海参、鲍鱼、扇贝、海胆都是生长在自然生态的深海里,在没有气泵、没有氧气瓶这些现代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渔民们单单靠着憋气,一头一个猛子扎到海底捞海鲜,所以长岛人把这种拣海参、拣鲍鱼、拣海胆,也叫做“碰”海胆、“碰”鲍鱼、“碰”海参。 潜水船“突突突”载着我们驶向岛屿后面的深蓝海域,船老大指着这一片大海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村的聚宝盆,海水越深,海参生长的周期越长,个头越大,品质越好。”说话间,船上的伙计们帮助潜水员披挂整齐,老船长上前又仔仔细细检查一遍,大手一挥,满身都是“重装铁甲”笨重行头的潜水员走到船舷,身手矫健地来了一个漂亮的“鱼跃入水”,激起一朵巨大的水花后便消失在视线之中。 潜水员匀速下潜,巧妙绕开裙带菜等海藻,顺利抵达海底。在二三十米深的海底,借助微弱辅助灯,他小心前行、摸索,寻找猎物。灯光下,潜水员发现一处海参密集的“海参窝子”。潜水员练的是眼疾手快,既要精准锁定目标,更要出手迅速,多捡快装,不耽误潮汛。 潜水员在海底忙碌,船上老大和伙计们也各有分工,保障氧气管路这根“生命线”畅通至关重要。约莫一袋烟的工夫,随着一串好大的水泡鼓起,潜水员浮出了海面。刚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海参,杠杠硬,亮晶晶,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闪发光惹人喜爱。 把捕获的海参运回岸边后,渔民们一刻不停地进入加工程序。切开海参肚子,将皮子、花子、肠子都分装,接着就是一盆又一盆的下到锅里,用旺火、沸水大煮,这便是传统的“燎海参”。 燎海参可是个技术活,海参质量好坏在此一举。掌灶的师父据说是燎了大半辈子海参的“老把式”,每一锅质量都是杠杠的硬,从未出过差池。时间长短很关键,刚出锅的“拉锅沿”海参成色上佳,往水泥地上一摔,弹性十足,能连着能蹦好几个高。 鲍鱼和海参一样珍贵,喜欢栖息在海藻多的砂砾底,有“冬休眠,夏入洞,春秋摄食”的习性,因此采捕海参和鲍鱼可同时进行。不同的是,采捕鲍鱼要用专门的鲍鱼铲。 鲍鱼属于单壳海贝,一面有壳,一面是肉,鲍鱼肉如同吸盘,吸力惊人,徒手很难拿捏。捉鲍鱼都要有专门的“鲍鱼铲”,看准一个大鲍鱼,一铲子下去,必须一击即中,否则鲍鱼会紧紧吸附在礁石上,即便使尽全力,甚至砸碎壳,也难将鲍肉取下。 老船长比划着鲍鱼壳上的纹路介绍,长岛的鲍鱼叫做皱纹盘鲍,生长周期长,采捕产量少,物以稀为贵,五六百块钱一斤的“四头”野生鲍鱼,货真价实。自古鲍鱼就是海鲜八珍之一,近代,长岛鲍鱼和海参还是国宴佳品。皱纹盘鲍为鲍类上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誉为“海味之冠”,深受“吃货”喜爱。 如今国内鲍鱼市场,除了北纬三十八度长岛深海的野生鲍鱼,还有长岛原生态海域的底播鲍鱼、南黄海养殖鲍鱼、南方海域养殖鲍鱼等。因生长海域、周期、摄食不同,鲍鱼品质差异较大。鲍鱼生命力强,离水存活时间长,冬天常温下两三天没问题,即使夏季高温天气,存储在密封泡沫箱加上冰瓶,二十四小时依然可以上餐桌表演“跳舞”绝技。 拣海胆 捡海胆是潜水员最累的活儿。海胆产量高,不一会儿就能装满一大网包。潜水员带着沉重网包上浮,十分耗费体力,而且海胆浑身是刺,稍不留意就会刺穿手套,扎伤皮肉。一般潜水员在海底工作十分钟左右就会上浮,船上几人合力将一百几十斤的网包拉上来,“呼啦” 一倒,舱板很快堆满。 刚离水的海胆,长长的刺儿不停地蠕动,船老大砸开一个检查肥美度,只见里面满满金黄,正是最肥美的时候。他递给我一半,让我尝尝。入口清凉、鲜美,鲜味中带着微咸和丝丝甜意,多种味觉刺激着味蕾,令人回味无穷。 离水的海胆需马上分拣,按大小分别装进保温箱,一一在箱子盖上面标注上规格,等客船来了,直接运往长岛。海胆高蛋白、高营养,不一会儿,刚才剩下的半只海胆就被太阳晒成黄白相间的液体。所以,懂行的人吃海鲜,首先看新鲜度,能吃活鲜,绝不选冷冻加工品。 长岛的海胆运输快捷,上午从海里捞上来,中午就能搭上前往县城的客船,下午便出现在长岛海鲜市场。这些鲜活海胆,在上船前就被商家、饭店、渔家乐和 “吃货” 们预订好了。美食家们都知道,长岛北部岛屿的“紫海胆”有深海“软黄金”之称,味道鲜美、口感绝佳、营养丰富。长岛紫海胆的采获季是每年5月中下旬到8月底,休渔期长达一百多天,这段时间,幸福的长岛人和众多游客随时都可以大快朵颐,一饱口福。 刚刚捕捞上来的鲜活海胆,生吃是首选。溜鲜溜鲜的味道中透着丝丝甜味,让人垂涎欲滴。海胆蒸蛋久负盛名,人人喜爱,老少皆宜。海胆鸡蛋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餐饮大赛上力压群芳,鲜倒一大片评委一举夺魁。各村的渔家大嫂巾帼不让须眉,用海胆做出各式各样的吊人胃口的好饭好菜,海胆水饺、海胆面条、海胆炒饭、海胆炒扇贝、海胆拌饭、海胆鸡蛋羹、海胆汤等,都是在外地很难吃到的渔家美食。 非海胆捕捞季时,长岛商家会加工大量海胆罐头供应市场。近几年,一些渔家还摸索出冷冻保鲜原壳海胆的新方法,即便在海鲜匮乏的冬季,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海胆,实在是吃货们天大的福利。 打海怪 临近中午,潜水船返回岸边,近海捕捞的渔船陆陆续续收港,沉寂的码头开始喧闹起来。船上的男人出海归来,家里的女人和老人孩子们有的推着小车,有的骑着电动车赶来,帮忙的帮忙,凑热闹的凑热闹,男女老少在码头上忙活起来。 一位老爷爷手里拿着小锤,正在一下一下砸着一堆长相奇异的贝类。见有人询问,大爷抬起头告诉说“打海怪”。这种被当地人称作“海怪”的海鲜,是寄居虾的一种,住在大小不一的贝壳里,两只前足像钳子,一大一小,模样似虾又像蟹,竟是龙虾的“表叔”,且早早过上穴居生活。海怪不会建房子,但却会强取豪夺,打小就吃海螺肉,住海螺的房子,随着身体不断长大,就不断地吃更大个头的海螺,换更大空间的房子。大爷此刻砸海怪,是制作海怪酱的第一道工序,把海怪从抢来的 “房子” 里赶出来,清洗干净后便可制作海怪酱。即便没了壳,海怪回到海里依旧能横行霸道。若不小心让其逃回海中,海螺仍会遭殃。因此,人们打海怪、吃海怪、做海怪酱,也是为海螺 “伸张正义”。看着上午打下的这么多海怪,大爷点上烟,神情似乎有些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