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84”消毒液,几乎是家喻户晓。而知道“84”消毒液是烟台人发明的,恐怕没有几个人。这个烟台人就是今年已年过8旬的金耀光、中国消毒领域里颇有名气的消毒专家。 传奇一生 金耀光出生在蓬莱南部山区的大辛店镇有一个叫郭家庄的小山村。少年时代,正值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目睹了家族中的成员义无反顾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1944年,金耀光放弃学业,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军区北海医院当卫生员、护士、调剂员。金耀光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他为负伤的战士敷药、包扎,尽心尽力护理,经常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如果说抗日战争金耀光赶上了尾声,那么解放战争他则是自始至终全程参入其中。1946年,16岁的金耀光风华正茂,两年战争生活的磨炼,使他变得更加成熟。1947年的夏秋季节,人民解放军在山东敌后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实行战略反攻,第二仗攻打掖县城的战斗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金耀光在战地救护中,表现突出,得到党组织的肯定,7月1日党的生日那天,他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他还不到17岁。 金耀光在实验室 金耀光的青春在战火中度过,在战斗中成长。他多次立功受奖,从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一个革命军人,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笨鸟先飞 “笨鸟就要不停地飞”,是金耀光常说的一句话,也是金耀光的决心和志向。他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金耀光小时候在家乡读过3年半书,按说在那个年代也算个念书多、有"文化"的人了,可他一直有着深刻的危机感,总觉得自己读书少,跟不上形势。金耀光的这种危机意识伴随了他的一生。金耀光10岁那年,母亲心口痛的病又犯了,疼的满炕打滚。那个年代的农村缺医少药,人们对付疾病的办法要不就是“死扛”,要不就是用土办法缓解一下。金耀光的母亲每当犯病时就用小苏打来缓解症状。家里的小苏打没有了,父亲让金耀光到大辛店姥姥家找开点心铺的五舅要点。 1945年抗战胜利,兄弟仨于黄县县城留影。 偏偏这天不巧,五舅外出不在家。三舅听说姐姐又犯病了,赶紧在家里翻箱倒柜的找小苏打,“小苏打”终于被他找到了,三舅挖了两勺包好让金耀光带回。正月十四晚上,母亲吃下小苏打后不久就上吐下泻,腹疼难忍。第二天,母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很快便去世了。母亲去世后,家里那条吃了母亲呕吐物的大黄狗也病倒了,大家并不在意,还说这是一只“义犬”,要跟主人去了。一个月后,家里又用“小苏打”做点心,一家人吃后,又是急剧腹疼、呕吐不止,只有因下地干活没吃到点心的金耀光躲过一劫。大家这才怀疑可能是“小苏打”有问题。父亲让金耀光把剩下的“小苏打”拿到五舅家识别,五舅一看,脸色骤然大变,说:“这哪是小苏打,这是我用在地里杀虫的农药-砒霜啊。”五舅的话像晴天霹雳一样把金耀光打蒙了,他想不到是自己亲手“害”死了母亲,他趴在母亲的坟头上大哭了好几天。 母亲的死令金耀光痛心疾首,他不能原谅自己。从此,他立下誓言: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做个好医生,治病救人,以赎自己的“罪过”。 参军后,他自知自己小学3年的文化很难胜任医生甚至是护理的工作,所以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行军打仗空隙学、救护车里救护时学、住院时在病房内学……参军的第二年,胶东军区卫生部在牟平观水新华制药厂所在地举办调剂训练班,要求金耀光所在医院选派一名优秀人员参加培训。金耀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调剂训练班不到一年的学习时间里,金耀光是最刻苦的学员,各科成绩优异,结业时他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1952年留影 1947年,胶东军区创办卫生学校培养医务人员,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降临到金耀光的面前。得知消息后,金耀光主动找到军区卫生部长,恳切要求参加学习,部长考虑到他有着从医的经历,又热爱医务工作,就批准他到华东卫校胶东分校上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烟台独立团担任卫生班长,负责一个营的卫生救护工作。 从1944年到1964年,金耀光有幸参加了医训队、调剂训练班和卫校三次学习,工作上也是一步一个台阶,由卫生员到护士到调剂员再到医生,金耀光初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1958年,金耀光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工作,成为正规医院专业的医务工作者。 1961年,北京第二医学院建院招生,他郑重地向院领导提出了申请。当时,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刚刚建院不久,人才缺乏,工作千头万绪,他在院办担任着重要的工作,一时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接替他。院里经过研究,同意他兼职参加学习。金耀光就成了北京第二医学院带薪兼职的学员,那年他31岁,是年龄最大的学员。 消毒领域创奇迹 在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工作期间,金耀光每天都要参加临床查房,他看到的现象令他十分焦虑:有些住院治疗的小儿麻痹、麻疹肺炎患儿,开始病情并不严重,却在住院后出现二次高烧,而且高烧不退,无论再用什么抗菌素都毫无效果,有的病房连续有多个病儿死亡。是什么原因导致患儿二次发高烧、连续死亡呢?经细菌培养化验检查证实:是耐药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院内交叉感染所致。在医院病例分析会上,金耀光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医院让金耀光立即采用氯液喷雾、清洗病房的方法彻底进行消毒,效果立竿见影,再收治住院病人时再也没有出现感染死亡的现象了。 那时,中国消毒行业还是一片空白。这次血的教训,让金耀光意识到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他开始关注起了消毒领域的动向。金耀光开始“不务正业”,鼓捣起消毒液来。几年后,他被调到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新成立的消毒科担任主任,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研究消毒液了。为了补上消毒知识欠缺这一课,他主动向著名的消毒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顾德鸿教授请教有关消毒的理论和知识。又拜北京疾控中心主任为师,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不懂就问,虚心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了消毒液的研制工作,不久,含氯消毒剂“洗消净”研制成功,后被命名为“优安净”,先是在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造福社会,金耀光向社会公开了配方和制作方法。北京地区的防疫站纷纷派人到医院学习,金耀光亲自为他们讲课。“优安净”消毒剂很快在北京推广开来。后来“优安净”又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推广使用。该项技术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过,“优安净”消毒剂有着很大的缺陷,在灭活肝炎病毒方面效果不理想。当时,乙型肝炎在我国大有流行的趋势,有关部门急于找到一种能够有效杀灭肝炎病毒的消毒产品。1982年,北京市科委正式立项,在第一传染病医院成立“肝炎消毒剂”课题组,由金耀光主持研制工作。为此,北京市科委拨款15万元,并提供了300多平米的实验室。 有人、有钱、有实验室,金耀光如虎添翼。课题进展得十分顺利,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金耀光牵头的团队便研制成功了灭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因为是84年研制成功,故被命名为“84消毒液”。这是第二代可以灭活肝炎病毒的含氯消毒剂,经北京市专家委员会鉴定,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到现在为止,全国已有近千家企业在生产84消毒液。84消毒液推向市场的第二年,上海爆发了“甲肝”,并有向全国流行的趋势,84消毒液立即派上了大用场,在灭活甲肝病毒中大显身手。2003年SARS等传染病大流行时,84消毒液一次又一次显示了巨大威力,从此名扬天下,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84消毒液,其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其品牌也是家喻户晓。 长期在医院工作的金耀光对医院里的消毒现状了如指掌,在研究消毒剂的同时,金耀光还关注着医院里的医疗器械的消毒。 长期以来,国内医院都是使用“下排气高压锅”消毒灭菌,但灭菌效果很差。金耀光将此问题向北京市卫生局做了汇报。 北京市卫生局通知八家市属大医院配合金耀光的消毒检测工作。金耀光来到医院后,声称要代为医院消毒常用的医用器材。这样金耀光就组织了北京市属八家大医院,各进行了8个锅次、共64批次的医疗器械消毒。消过毒的医疗器械、手术手套、敷料,拿回来后进行了检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64锅、几百件次被消毒物品的检测试验结果证明:“下排气高压锅”灭菌时间45分钟,灭菌合格率不到50%。为此,国家卫生部批准立项研制,并组建了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和连云港市医疗设备厂共同参加的课题组。金耀光成为第三课题的负责人,开始了“脉动预真空灭菌器”研制工作。不到三年,脉动预真空高压灭菌器终于研制成功。经过数百次的灭菌试验证明,该灭菌器的灭菌效果惊人:同样的标准医用器材,灭菌3分钟即可达到100%的灭菌效果;乳胶手套、棉布灭菌后的使用时间,由原来的2-3次增加到7-10次。该项成果获得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不到几年时间全国95%以上的医院都使用上了脉动预真空灭菌器,对于预防医院院内交叉感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后,金耀光又着手研究国内“下排气高压锅改造成脉动预真空灭菌器”课题,又经三年时间,课题研究成功,对国内的部分下排气高压锅陆续进行了改造。 1990年,60岁的金耀光离休了。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仍然心系消毒事业。“84”消毒液虽然不错,但还不能解决临床迫切需要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问题”,稳定性差,气味大,对金属器械腐蚀作用大,要是能发明一种更高级、理想的消毒剂就好了。金耀光又开始了新的攻关历程。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金耀光和他的后援团队共进行了704次的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消毒剂,这种消毒剂对碳钢、不锈钢、铜、铝等基本没有腐蚀,并具有高效、速效、广谱、性质稳定的性能。北京市科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后认为达到了国际水平。专利检索:“实属首创”。并将消毒液命名为“金星消毒液”,寓意里包含了金耀光的姓氏和金星灿烂明亮的意思。经国家卫生部审批,金星消毒液准予生产和销售。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2009年国庆60年之际,金耀光被授予"共和国功勋人物"奖牌和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