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福山雷鼓200余年铿锵传承撼心魄

2016-10-18 15:14|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1216| 评论: 0|原作者: 钟嘉琳

摘要: 威武雄壮,热烈奔放,铿锵有力,浩浩荡荡……说到福山雷鼓,观赏过它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气势。作为一种亦鼓亦舞的综合性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福山雷鼓大多在庙会和逢年过节时举行。它由表演时鼓声如“雷”而得名, ...
威武雄壮,热烈奔放,铿锵有力,浩浩荡荡……说到福山雷鼓,观赏过它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气势。作为一种亦鼓亦舞的综合性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福山雷鼓大多在庙会和逢年过节时举行。它由表演时鼓声如“雷”而得名,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序和恢弘的表演气势而着称。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福山地域文化的优秀结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三代鼓头,李克明教授鼓手超百人

李克明这个名字在福山区宋家疃村人心中再熟悉不过了。他出身雷鼓世家,十几岁还背不动二尺大鼓的时候,就开始跟父辈学艺,做过三代鼓头。他几十年登场不辍,指挥的舞队步调整齐,情绪高昂,表演铿锵有力。他的表演讲究以神感人,形体动作惟妙惟肖,不夸张,不张扬,用肢体表演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舞蹈语汇,如沉重稳健的“门槛步”,轻快流畅的“胡同步”,灵活多变的“拐弯步”,铿锵有力的“前进步”等。无论他敲响哪个时期的鼓点,行家一听就知道“这是宋家疃的鼓”,他村不能相比的。


每到过年过节 , 雷鼓艺人
就背着大鼓走村串巷表演。

这就是李克明不断演创的宋家疃雷鼓特色,形变声不变,韵变神不变。1959年10月在烟台市庆祝建国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李克明捧回了大红奖状,让很多同龄人羡慕不已。随着年纪增长,体力不支,背不动大鼓改作鼓头指挥,他就拎着鼓槌行进在雷鼓队前指挥。为了不让这有声的传统艺术无声消失,1959年后,他热心于向下一代传艺,直到谢世前还抱病授徒,先后教授100余名青年鼓手,为福山雷鼓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克明的侄子李培锋,是最近一代鼓头,也是李克明惟一的鼓头传人。他从小喜欢舞棍弄棒,羡慕每到过年过节背着大鼓走村串巷表演的雷鼓艺人。他尤其羡慕鼓头二爹(伯父,当地俗称),懂的多,知的多,说到雷鼓,无论说古还是论今,样样精通,脑子像一本雷鼓活词典。每次表演活动他都跟随走村串巷看,二爹鼓槌一挥,一声令号,十几面大鼓“咚咚”响应,阵势宏伟壮观,李培锋会指给身边认识或不认识的小朋友说“那是我二爹”。

福山雷鼓传递胶东朴实豪迈之气


二爹舞的鼓槌,如游龙穿云,十几面大鼓呼应着响,鼓穗上下翻飞,很快舞出一片开阔地,好壮观,让李培锋心里痒痒的。十几岁的李培锋,刚刚拎动鼓槌的时候就跟随二爹舞弄鼓槌。1988年2月25日,他在二爹的引导下,第一次做鼓头指挥雷鼓表演,敲响了福山区当年秧歌进城活动的第一槌,这第一槌让他出尽了风头。他的表演既继承了老一辈的刚柔艺术,又不乏现代年轻人的“风狂野性”。在以后每年的各项大型活动中,背不动鼓的二爹用鼓槌坐阵指挥,他就是二爹的声音代言。2004年,91岁的二爹过世,他就独当一面,不但把老一代雷鼓的优秀技艺学习继承下来,而且还流传开去。一路敲来,把乡野游艺表演的雷鼓敲进了影剧院的大舞台。


一声鼓令,红绸飞舞尽展威武

福山雷鼓表演时,击鼓舞蹈者队列两行,大鼓12面,多则不限。表演者胸前挎鼓,右手握槌,槌尾系红色鼓穗。队前有一老者指挥,一声鼓令,击鼓者手挥木制鼓槌,鼓槌时而打鼓面,时而击鼓帮,打鼓面鼓声沉闷,击鼓帮鼓声清脆,对比强烈,节奏和缓,气势宏大,动作粗犷威武。有节奏地击打鼓面,发出隆隆响声,是谓“雷”。红绸飞舞,使观者连连后退,躲其“闪”,使尽开路鼓的威风。

旧时,雷鼓队赶山、入会,队前有打旗帜之人,多由强壮男子担任。旗帜名曰“高兆”,“兆”高丈余,宽六尺,用上下条形红色彩缎制作,挂在一根高竹竿上。“高兆”后面是身挎大鼓的鼓头,鼓头只一人,多是经验丰富,表演技艺精湛者,鼓头后有12人分两列,每行6人,挎12面大鼓。每面鼓由2人轮换打,全队共计24人,中间有辞队不打的,就换人替补。行进时节奏步伐统一整齐,有时“剪子股”(即串8字形)。如果遇见出门看热闹的小脚老太太,还要在其眼前大耍一番,逗得老太太开怀大乐。


红绸飞舞尽展威武

雷鼓队活动大多是在每年的庙会和重要节日,特别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太平顶山会”。农历四月初五鼓队就开始活动了,先由鼓头组织“彩划”(排练),做各项准备工作。四月初十“行会”(拉村),路线是盐场、城西、三里店、史家庄、城里、回本村。连续“拉”两天,休息两天,这实际上是正式演出之前的一次预习。四月十八日正式拉会开始。拉会的路线每年有所不同:有时早饭后先从本村涉夹河,到宫家岛村,过只楚、上坊,进南涂山,上“太平顶”;有时经东关,过大沙埠、小沙埠,进南涂山村,然后上“太平顶”。
最初时,福山雷鼓的路子与现在不同。那时是几个脑子灵巧的人凑到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着开始打,打来打去就成了一个套路,打的人多了久了,就成了自己村的一个路子。后来,经过烟台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家的推敲、规范、统一,创作了至今越敲越响的新套路、新“响法”。


动作夸张,传递胶东朴实豪迈之气

福山雷鼓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福山属农耕文化与渔捕文化相互交织的县域,特殊的地域状况和文化景观为福山雷鼓的产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福山雷鼓形成的版本有两种:一是战国时形成。每次战斗得胜,号令者就会让士兵砸木头、敲石头以鼓士气,再接着冲锋,后形成冲锋鼓。二是祭祀鼓。从宋家疃村东的“三官庙”到“钟鼓楼”,从鼓面所绘的太极阴阳图到旧时福山最大的太平顶庙会,都能看出雷鼓是道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钟鼓楼”没有拆除前,楼内终年挂着一口钟和二十几面鼓。据传,唐朝李世民征东海上遇险,龙王救驾有功,李世民遂令大将尉迟敬德在太平顶山上监修龙王庙,建有各式殿堂180多间,完工后李世民给龙王大殿题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退,波浪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太平顶神会”,又称“庙会”,福山民间称“赶山”。远至天津、北京,近至蓬莱、栖霞、牟平等地的善男信女、商贾小贩、官僚绅士、平民百姓届时皆云集太平顶上,或进香参拜,或求福还愿,或买卖贸易,或文化娱乐。

雷鼓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生活现实与合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胶东人豪放的性格和向上的精神。雷鼓艺人善于捕捉最具有朴实气息的方式,加以变化和夸张,从机械地击鼓,发展成击鼓与舞蹈动作的优美结合,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以气势磅礴的感觉和美的享受。用夸张的方式突出动作,以达到技巧和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雷鼓的又一独特之处。如今,雷鼓震天的响声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回到了胶东大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4-30 18:42 , Processed in 0.033146 second(s), 1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