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之年,经济工作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日前该市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市经济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一二三四五”总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确保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瞄准率先走在前列实现新发展。 2016年,烟台市GDP总量同比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7.1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97.2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和8.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普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先行指标势头良好,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长8%,公路货运量增长9.5%,水运企业货运量增长22.7%,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7.4%,铁路装车量增长35.9%,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20.9%,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24%,移动互联网流量达到2789万G、增长112%。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决胜全面小康,率先走在前列 图 / 肖军 工业转调步伐加快,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万亿元、利润1100亿元左右,均增长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双百千”工程,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形成了5个千亿级和1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增加值达到2996.5亿元、增长8.6%,比重达到43.3%、提高1.66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775.8亿元,增长30.6%;旅游业接待游客6479.8万人次、增长8%,旅游消费总额835.9亿元、增长13.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莱州市的烟农1212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828.5公斤,以领先原记录11.5公斤的优势,刷新全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0.9万户、日均增加574户、同比增长19.4%,其中新增各类企业6.3万户、日均增加174户、增长70%,新增个体工商户14.4万户、日均增加394户、增长5.9%,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240户。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28万户,发展到2013年突破30万户,2014年达到40万户,2015年超过50万户,去年又连续跨上60万户、70万户两个台阶,达到71.6万户,增长27.3%。 旅游业接待游客 6479.8 万人次 图 / 曹阳 全市出台改革文件116个;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224项重点事项进展顺利;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8项、其中国家级30项,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工作情况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引进内资合同项目293个,总投资2026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33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1个;实际使用外资136亿元,增长14.2%,总量居全省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904亿元,约占全省的1/5。目前中韩(烟台)产业园已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推进机制,成立了规模50亿元的中韩(烟台)产业园发展基金,《中韩(烟台)产业园总体方案》已报商务部,正在复制实施上海自贸区55项改革创新举措;新批韩资项目87个,合同韩资4.7亿美元,实际使用韩资2.8亿美元,分别增长17.6%、80.2%和32%,对韩进出口占到全省对韩贸易额的近1/3。新设境外投资企业(机构)6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增长109%,实际投资额增长88.5%,21个境外投资合作项目被列入省“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 烟台将进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列 图 / 由烟台市外宣办提供 研究制定了《烟台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5个方面29条政策措施;烟台高新区入列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海生物等5个项目被认定为省工程实验室,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总数达到8家,获得3项国家科技奖、15项省级科技奖;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总数达到56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总数达到301家;千方百计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北科大烟台研究院、国家级烟台核电研发中心、与乌克兰合作的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投入运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加快建设,山东省微纳卫星技术创新中心、电子科大(烟台)光电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平台正在加快推进。 全市“千人计划”专家2014年为31人,2015年达到47人,2016年增加到92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8人,总数达到61人;新增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总数达到16人;5人入选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总数达到9人;新入选泰山学者5人,新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占全省的9.44%,排在全省第3位,总数达到120人。去年玲珑轮胎、威龙股份两家公司成功上市,今年1月道恩股份和艾迪精密两家公司又顺利上市,目前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2家,居全省第1位。 烟台论证建设中心城市大外环高速公路 图 / 鞠川江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去年取消市级行政权力事项97项、调整165项;出台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78条措施,可为企业减负170亿元。蓬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龙烟铁路正线铺轨正在加紧推进,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潍莱高铁获省批复部分开工,环渤海高铁潍坊至烟台快速铁路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环评报告通过国家审查,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原油码头、至淄博输油管道投入运营,蓬栖、龙青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海阳核电站一期累计完成投资499亿元,1号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成功,二期工程3、4号机组安评和环评报告已上报国家核安全局审批。 三个关键词绘制烟台经济发展蓝图 关键词:四个产业 要牢牢把握振兴实体经济这个基础,加快增创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烟台造”、做优“烟台产”,把烟台打造成中国先进制造一线城市、现代农业样板城市。 农业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级要围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供给,狠抓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两个市场、一个标准”,倡导“同线同标同质”,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进城市、出国门。要在打造特色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发展农村电商等五大方面出亮点。要在种植业、海洋渔业和畜牧业三个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响苹果、大樱桃、粉丝等农业品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突出主业、做大做强,重视扶持普通农户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要发挥好省农科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的作用,重点在特色农产品领域突出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扶植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 烟台将创建全国性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业必须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要以《贯彻“中国制造2025”打造烟台智造行动纲要》、“双百千”工程、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做优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冶炼、现代化工等千亿级产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供给体系由中低端产品为主向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中高端为主转变。 重点深耕医药健康、精细化工、航空航天、核电装备“四个产业”。医药健康产业要加快推进烟台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开发区生物新药创制研发平台、东方海洋精准医疗科技园、韩美制药等项目建设,努力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推进万华集团总投资269亿元的二期工业园建设和总投资117亿元的100万吨/年乙烯项目,打造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聚氨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要加强与中国航天等对接合作,推进军民融合,引进大项目。发挥两个机场的优势,推进蓬莱国际机场与航空大企业合作,拓展国内国际航线,发展航空物流和航空旅游产业;推动莱山机场在通用航空、飞行学校、飞机维修等领域形成发展优势。核电装备产业,要深化与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电投等大企业的合作,依托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和海阳、莱山两个省级核电装备产业园,打造中国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 服务业要借助我市工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良、交通设施不断改善的有利条件,努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向提升。今年要研究制定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的方案,基本公共服务继续由事业单位或购买服务保障。要深入落实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突破发展金融、旅游两大产业。深入推进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打造全省金融创新“第三极”。旅游业要围绕创建旅游示范区,突破中心城区和蓬长栖等重点板块,推进张裕乐园等80个在建旅游项目,打造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减证便民 深入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组织实施农村“三权分置”、企业事业单位车改、价格机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造、研究推进一批解决现实问题的改革事项。“放管服”改革要注重效果。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投资核准事项清单,各类清单都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评议。要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和企业。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要倡导“马上就办”,做到“服务向前一步、主动一些、超前一些”,真正得到让服务对象满意的目标。 扩大开放带动效应。着眼于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明确内外资企业同等适用有关优惠政策,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让外资愿意来、方便进、留得住。狠抓招商引资上项目,坚持“大走访”常态化,尤其是精准化。 扩大创新驱动效应。要用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成城市等试点优势,努力创建全国性、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一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深入研究推广烟台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团队独立办企业的“普罗吉模式”,以及企业与人才团队、高校、政府多方合作的“荣昌模式”。 关键词:民生保障 要对照“决胜全面小康、率先走在前列”的目标,着力兜底线、提水平、求突破。兜底线就是要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扶贫、救助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提水平就是要尽快使经济指标与民生指标相匹配,求突破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使烟台进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列 今年要重点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各县市区都要服从大局,开源节流,压缩一般支出,使公共服务标准与全市平均衔接。全域范围内要加强调控,统筹管控民生政策和标准,切实提高均衡度。 实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要在整治城市广告、拆除乱搭乱建和文明出行等方面采取新举措,进一步把全国文明城市形象保持好、展现好。继续强化措施,提高空气质量。今年要下力气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及早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以创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为引领,完善公共政策体系,配套健身设施,开展全民健身、健康文化传播等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