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家乡”的“故乡”在烟台——访著名音乐家杨庶正

2017-6-20 09:34|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1145| 评论: 0|原作者: 文、图/李杰 宋永胜 刘亦雯

摘要: 烟台市文广新局在整理胶东红色文化史料过程中,偶然发现《谁不说俺家乡好》三位作者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中,杨庶正、萧培珩是山东人,萧培珩还是烟台牟平人。1961年,他们在创作这首歌的过程中来过烟台,歌曲运用 ...
烟台市文广新局在整理胶东红色文化史料过程中,偶然发现《谁不说俺家乡好》三位作者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中,杨庶正、萧培珩是山东人,萧培珩还是烟台牟平人。1961年,他们在创作这首歌的过程中来过烟台,歌曲运用胶东民歌元素,可以说这首歌的诞生与烟台有着直接的关联。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又是怎样唱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记者日前赴深圳采访了84岁高龄的杨庶正老人。

风华正茂,三位年轻音乐家奔赴烟台

在深圳一个高层住宅小区里,我们见到了杨庶正。这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满面笑容如春风般温暖,说话仿佛还带着丝丝山东味,“都是山东老乡,欢迎你们来啊!”杨庶正老人闻听我们要来采访,早早就在家里等着了,开门的简单寒喧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接着杨老便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诉说着50多年前的往事……

杨庶正出生于1933年,1948年参加革命,先到部队文工团,后来随军南下,195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那是1961年夏天,电影《红日》摄制组刚成立,导演汤晓丹就找到了吕其明,要他为电影《红日》创作一首歌。吕其明曾创作《红旗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许多优秀歌曲。吕其明接受任务后便找到了我和萧培珩,我和萧培珩更年轻些,都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互相认识,都参过军,都有部队生活的经历,又有相同的音乐爱好。于是我们三个年轻人就组成一个创作小团队,相约一起进行歌曲创作。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都在促使我们决心为电影创作出一首好听的插曲”


“那时电影正在烟台拍部分外景,我们就决定直赴烟台采风创作。三个人打起简单的背包,坐船从上海出发,先到了青岛。到青岛时已经是半夜时分,由于夜深,招待所大门紧闭,我们三个人只好在码头上席地而坐。天亮后,我们就马不停蹄,立即乘上火车往烟台进发。”

坐在驶往烟台的火车上,杨庶正心中琢磨着创作的事情,眼望着车窗外,美丽富饶的胶东大地犹如一幅幅图画扑面而来,又随着列车向后闪去: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翠绿欲滴,层层梯田麦浪翻滚,一颗颗果树挂满了果实,勤劳朴实的胶东人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和安宁的生活。这一幕幕景象深深地印在杨庶正的脑海中,令他心潮澎湃,思路涌动。

“虽然电影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沂蒙山,但由于沂蒙山交通不便,大型拍摄车辆进不去,所以《红日》这部电影的部分外景是在烟台拍摄的。我们出发时,电影剧组已经在烟台拍摄一段时间了。”到达烟台后,杨庶正等三人立刻就感受到了烟台人的淳朴厚道和热情接待,“烟台文化馆的老葛是萧培珩的战友,他把我们安排在北大街附近的大庙里,还四处张罗着借了一架老式钢琴供我们创作使用。老葛非常热情,不仅精心安排我们的食宿,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还为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处采风,三人集体创作歌词曲调

在烟台安营扎寨后,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三人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采风创作中,他们进过街区小巷,看到烟台人民的火热生活;目睹海边的日升日落,云卷云舒。

当时的电影摄制组正在栖霞拍摄外景,杨庶正他们三人就先赴外景地实地观看了电影的外景拍摄,同摄制组人员详细交谈,到革命老区走访,“胶东大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我们到过萧培珩的老家,他家里亲戚中叔叔伯伯辈中有很多的老革命,我们就在他的老家听那些英雄们讲述战斗故事,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回忆到去萧培珩老家的情节时,杨庶正老人又感慨地说:“胶东是革命老区、老解放区,胶东部队能打仗,打硬仗,在全军都有名啊。胶东老百姓拥军支前更是了不起啊,为革命胜利立下了大功。烟台搞红色文化很对头,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历史。”

烟台壮美的山水和勤劳朴实的人民,不断地激发着三位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回到烟台驻地后,兴奋不已的三个人就开始酝酿歌曲的创作,“当时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洪湖水浪打浪》非常流行,受到启发,我们也想在电影中写一个类似的歌曲,基本上是抒情的,但内容是歌唱家乡、歌唱解放军、歌唱解放区,既要反映出解放区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要反映出解放军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乐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争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震憾的艺术感受。确定好创作方向后,我们三个人凑在一起就开始创作了。大家首先起好了歌名:谁不说俺家乡好。接着就是创作歌词了。我文思泉涌,脱口而出: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这样就有了第一段歌词,这是歌唱家乡的。接着我们三人激情澎湃,你一句我一句地凑好了后两段歌词,分别是歌唱解放军、歌唱解放区的。后来在作曲时又对每一段歌词进行了补充,加上了“哎,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说俺解放军好,谁不说俺解放区好。”


歌词有了,采用什么样的曲调呢?“当时正值山东歌舞团在烟台演出,担任独唱的王音璇是山东人,她唱了好多民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赶集》。这是一首胶东民歌,很好听的。我当时就把谱子记下来了。”杨庶正说。因为好听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就学唱,之后他就把《赶集》唱得活灵活现,张口就来,“赶集的音调特色鲜明,胶东韵味浓郁,在调式上与别地不同,陕北歌粗犷,江南民歌婉转,山东民歌介于两者之间,既有豪放也有婉转,十分动听。当时赶集的调式反复在我的脑海中回旋萦绕,当时就决定要以《赶集》的调式为基础,进行新的创作。”

在烟台住了一个多月后,杨庶正等三人到了济南,又访问了文艺界老同志,进一步了解山东民歌的情况。“当时住在珍珠泉公园里,我们正式创作曲谱,大家一起开始写曲,由于在烟台已经打成了底稿,因此我写得很快,几乎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快就拿出了稿子,并且兴奋地哼起了调子。当时萧培珩写的是另一种谱子,还没写完,吕其明就组织我们反复吟唱我写的谱子,大家都觉得不错,认为它不仅有地方特色,还很符合电影的场景,随即决定就采用这个初稿。”

一切水到渠成后,杨庶正三人迫不及待地到上海录音。当时的《红日》编剧吴强看完歌词后非常满意,只把最后一句的“万年长”改成了“千年万年长”。至此,这首歌的歌词和曲谱就完全确定了。

两人演唱,笑对署名遗漏混乱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比较抒情的,节奏上舒缓,前几句是在《赶集》老调式基础上新创作的,有的是采用民歌老音调添新词,有的是把民歌要素提炼出来,重新化合,虽然是一样的风格,但是旋律又不太一样,听起来是胶东特点。可以说是一首新胶东民歌。”

胶东风格的民歌最好由山东人来唱。于是,吕其明、杨庶正就邀请王音璇到上海录音,王音璇的演唱纯朴自然,胶东特色突出,“最早发行的唱片是王音璇唱的。当时是我指挥的。后来我们带着录音又来到了剧组,唱给剧组的人听。最后要定型时,出现了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与现实中的听觉形象不统一的问题,考虑到电影画面中的女孩年轻,王音璇的声音虽然味道好、风格也好,可在音色上与电影中的角色有些距离,所以只好忍着痛割爱,重新挑选歌唱演员。后来又请上海歌剧院的演员任桂珍演唱。她也是山东人,音色亮,歌声清纯、甜美,山东韵味很足。最关键的是声音跟电影角色比较贴近。于是确定影片录音由任桂珍演唱。我们广大观众们在电影中听到的也是任桂珍的声音。”

虽然当时是集体创作,杨庶正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观众们看到电影作曲署名时,却只有吕其明、萧培珩,并没有杨庶正的名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开始歌曲的作者署名当然是吕其明排在首位。萧培珩说,杨庶正你该排第二位,所以排名顺序就是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我当时大学毕业不久刚进上海电影制片厂,这首歌的演唱者任桂珍确定后,我就接到上影厂通知,要到王丹凤主演的《女理发师》剧组进行音乐创作,很快就离开了《红日》剧组。因此电影《红日》后期的一些器乐工作就没有参加,所以最后电影插曲署名时就只有吕其明、萧培珩,剧组发行这个歌时的署名也是吕其明、萧培珩。但是最早灌唱片时,还是我指挥的,署名还是吕其明、杨庶正、萧培珩,后来在上海歌声发表这首歌时也是这样署名的。”

正是由于当初署名没有统一,后来市面上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三个人署名的,一个是两个人署名的。吕其明发现这个混乱情况后,1994年就和杨庶正一起发了《严正声明》进行了厘清,将署名更正如下: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作者应是:吕其明、杨庶正、萧珩词曲。希各出版单位、演出团体及个人,采用这一歌曲时,如遇到不符合上述署名的情况,望大力协助予以更正。”

历史已经还原,但是遗憾仍在。“纵然如此,市面上还是存在着两个不同署名的版本。“说到这里,杨老宽厚地笑了,布满沧桑的脸上没有丝毫的遗憾不满或懊恼。这是历经岁月的睿智,是看透人生的豁达。

独具慧眼  名曲得以完整保留

“《谁不说俺家乡好》能够成功推出,影片导演汤晓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杨庶正深有感触地说。


当时《谁不说俺家乡好》三段歌词写好后,汤晓丹还根据歌词内容配合剧中情节拍了数百个镜头,在电影中占时约四分钟。摄制组的部分同志对歌曲提出了意见,认为歌词太长,如果要完整采用这首歌的话,很多表现战争的镜头就必须剪掉。因此他们建议把歌词删减一些,这样就能保留许多已拍摄好的珍贵的战争镜头。然而,这三段歌词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并且与所拍场面相互映衬,裁去哪一段都不太合适。导演汤晓丹不仅非常有经验,而且独具慧眼。他不仅完整地保留了歌曲,而且还把这首歌放在了影片高潮来临之前,对影片的起承转合起到了极好的渲染作用,给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对比。
经典不朽,荣誉纷至。后来这首广为传诵的歌曲多次获奖。为了支持我国的航天事业,促进我国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2006年9月30日,杨庶正签发授权书,特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音乐作品《谁不说俺家乡好》之复制权、广播权、表演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中国音乐家协会,由协会作为全权代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有关的一系列非营利性活动中免费使用上述音乐作品。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了30首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名列其中,与《爱我中华》等歌曲响彻太空。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4-30 15:50 , Processed in 0.035684 second(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