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顿饭店、茂记洋行、新中国电影院、宝时造钟厂、海关旧址……半个世纪前,位于海岸边的这一排排洋楼象征着烟台过往繁盛的顶点,无数金钱财宝、名流绅士在这里汇集,堪比同时代的大上海。如今,喧嚣落幕,繁华逝去,这些深刻在朝阳街历史中的辉煌星光已渐渐沉淀。朝阳街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启动,昔年繁华地,如何重塑辉煌,每个烟台人都在翘首期盼。 克利顿饭店:百年大饭店变身展馆 烟台山下,位于朝阳街43号的克利顿饭店旧址,属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中的一员,1996年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烟台著名的西餐厅,由俄国商人开办,以经营俄式大菜而享有盛名。而它的鼎鼎大名,更多是来自一桩历史事件———1912年,孙中山北上途经烟台时,曾下榻于此。 克利顿饭店旧址(资料片) 有资料显示,克利顿饭店1910年建成。历史上,克利顿饭店因地处烟台黄金地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经营状况较好,为周围同行所不及。至于其后来演变及终业原因,尚无资料可查。新中国建立后,克利顿饭店曾有过其他用途,但原貌保存至今。 孙中山来烟台,是近代烟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1912年8月18日,孙中山乘船赴京与袁会谈,21日登陆烟台。与孙中山此次同行的还有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次长魏宸祖。在烟台商会举办的欢迎大会上,魏宸祖代表孙中山作了演讲,诠释民国要旨,首在振兴实业:“……如今之计,欲商业兴旺,必从制造业下手,如本埠张裕公司……张君(弼士)以一人之力,而能成就此伟业,可谓中国制造业之进步。” 会后,孙中山与烟台官商各界在克利顿饭店合影,后参观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挥笔题赠:品重醴泉。 2008年,当它的最后一位主人,山东省印刷品物资公司搬出后,饭店一直空置。2014年,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烟台市市住建局邀请国内最权威的古建筑修缮设计机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修缮加固方案的设计工作。曾参与过故宫、明城墙、三孔文物修缮的中兴文物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和曲阜古建园林公司担任施工。2016年9月克利顿饭店完成修缮加固工作,移交烟台市文广新局布展变身展馆。 茂记洋行:几经变身洋味儿依旧 烟台山下海岸街24号,是一栋坐北向南的三层平顶砖混结构楼房,一楼门前东侧墙上挂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牌,上面镌刻着“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茂记洋行旧址”。 这栋楼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一层腰线为凸出倒圆弧角石块装饰,腰线以下墙体为毛鼓石错缝砌筑,其余墙面均为陶片贴面。一楼中间有一个通往二楼的大门,方形,西头有一个拱形小门。整栋建筑一二层之间、二三层之间和三层的顶部,均为突出墙体的横向结构图,中间入口处,以大门两侧突出的竖向墙体贯穿上下,顶端砌有“山”字形装饰,打破了单调的三道横向水平线。一、二、三楼的窗户均为方形,唯独二楼的东西两侧窗户做成圆形,增加了建筑的活泼感。 宝时造钟厂旧址(资料片) 整个建筑由德成营造厂建造,采用当时美国流行的“摩登式”,庄重典雅,处处彰显着主人的绅士风范。 茂记洋行的前身是英国的和记洋行(地址在今海岸街长虹宾馆位置),1864年由英国商人考尔纳伯·恩克弗尔德(也译作爱克夫)开办。它是英国人在烟台最早开办的商贸企业之一,也是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最早涉足的外国商家之一。 在英国人特殊地位的庇护下,和记洋行一起步就踏入海上航运业、汽车运输(含出租)业以及棉纱、手工艺品、花生等土特产品进出口领域,并很快取得优势。特别是航运和外贸进出口方面,为其它外国商行望尘莫及。由其代办的船运商号有中印船运航运公司等20余家。1886年,和记洋行还开办了烟台至天津、烟台至香港的航线,拥有轮船3艘,并经营胶东土特产品的出口,是烟台具有垄断性的船务与保险公司。在航运方面,烟台开埠前5年,海上航运主要为英、德、法三国船只控制,其中英国势力最大,船只中一半以上为轮船。而和记洋行是这些船只的主要船主,英国人控制了当时烟台航运业的半壁江山。在国外航线上,辟有欧亚航线、美洲航线、南洋航线等,和记洋行对开拓近代烟台的航运业可谓功不可没。 当时,和记洋行聘请了烟台富绅李伯轩担任掌门。李伯轩是海阳人,曾任烟台基督教长老会长老、烟台商会会长。1934年,和记洋行因经营不善倒闭,将洋行转让给仁德洋行(1893年开设于大马路,经营输出花边、绣花、肠衣、鬃毛、草毛辫、贩卖杂货等业务),经仁德洋行重组成茂记洋行,“和记”这个叫了70年的名字成为历史。和记洋行改组成茂记洋行后,在香港另行注册为有限公司,影响力越来越大,在青岛、威海均设有分行,同年在香港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在烟台,它又是英商仁德洋行的下属公司,经理是爱克否尔,改组后的茂记洋行仍然是烟台最大的经营航运和保险业的英国公司。除航运和保险业外,还经营进出口业务。作为代理机构,它的代理对象中,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船运公司,比如,茂记洋行就是世界著名的英国伦敦劳埃德保险社的代理商。它还是烟台近代唯一一家提供进口汽车租赁服务的公司,拥有一支现代化的车队和宽敞的库房。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茂记洋行被日军查封,英籍人员全部被押送潍县集中营。该洋行的历史至此终结。 茂记洋行二楼曾为一处书咖,现已另租他人。据店面原主人介绍,他们在装修时考虑到文物保护的需要,尽可能保留建筑的原汁原味,只是把先前酒店装修的包间拆除,屋子中间为原建筑的一根柱子,天花板部分也没有动。他们还在吊顶的漏洞中发现了几张发黄的老报纸的碎片,经拼接辨认,是1934年的英文报纸。据资料介绍,这栋房屋建于1934年,老报纸碎片堪为有力的佐证。 烟台邮政局:一直用着,目前正修缮 近代中国邮政系统创始于1896年,烟台邮政局正式设立于1898年,但烟台近代邮政雏形可以追溯到1866年(清同治五年)东海关设邮务办事处。当时该处兼办邮递,递送外国使馆文件及东海关本处办公和信件。1918年北京邮政总局邮政总办铁士兰代表中国邮政总局在烟台筹建,并在烟台山下购置楼房一栋及邮政局地皮2亩2分4厘9毫,坐落在烟台山下海岸街27-29号,1919年4月29日正式接受投资,这便是烟台市邮政最早的房地产(后作为烟台一等邮政局局房)。1925年在原址重建新楼,耗资15万墨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主体建筑带有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平面呈方形,对称式立面,居中主入口采用了圆柱式,上下两层叠柱,上方为带花形的三角形山墙,屋檐处丰富的凸主线角造成丰富的阴影变化,形成强烈的水平方向感。整个建筑构图庄重典雅,和谐匀称,是烟台市近代西洋建筑中的上品,于1925年建成开业名为烟台一等邮政局,时为全国较大型邮政局之一。1909年烟台邮政局开办国内快递信函业务。1915年开办保险信函业务(1936年改称保价信),同年12月14日起,除保险信函及包裹外,其他各类邮件可按快递交寄。1935年12月19日开办存证信函业务。 以朝阳街为轴线,来自世界万国风格迥异的洋楼拔地而起,形成一条洋行、商号云集的繁华商业街 图/小草 近代烟台邮政局的负责人均要接受高等教育,如1935年邮政特派员程日新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由交通部派往奥地利维也纳考察奥地利的邮政,1929年又赴伦敦参加公共邮政会议。另外,下属的低级雇员,要进行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并开设补习班,定期开课补习。 烟台邮政局几经修缮,外观保存完好。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散发出阵阵古香,外貌保存完好,入口处上方窗户两侧亦装饰柱式、屋顶上方为方形套三角形山花。邮局一直营业,办理各项邮政业务。 德国邮政局:变成特色滨海小客栈 虽然外墙已被厚重的砂浆包裹,雕花的铜窗棱已显斑驳,漆红的木地板已吱呀作响,高耸的屋顶塔尖早已断落,但海岸街18号的德国邮政局旧址依然散发出德式建筑惯有的严谨大气。砖石结构的墙壁足足有几十厘米厚,保证了这栋百年建筑几经风雨却巍然不倒,略偏西南的朝向设计独具匠心,冬天风吹不着,夏天又可以同时接收来自两个方向的徐徐凉风。如今,这栋始建于1900年的二层洋楼再没有往日的熙攘繁华,更不会有人向那个爬满蛛网的邮筒里投递信件。随着岁月流变,现已废弃等待恢复。 烟台山下海岸街24号的茂记洋行,是一栋坐北向南的三层平顶砖混结构楼房 图/王遥驰 东海关公署:保护工程进行中 东海关公署旧址位于海关街,独立的院落被铁栅栏围了起来,院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保存完好,现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一片红顶西式建筑群中,海关公署旧址显得非常特别,建筑物是砖青色,散发出历史韵味,精致、别样。青涩的砖瓦房、泛着色泽的铁栅栏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下,散发出清幽的味道。游人从门前经过,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了清末年代。别院大门紧锁,从铁栅栏大门的缝隙间,仍然能窥探到整座别院的风采。院内主体建筑为西式风格,却采用中国传统的门房形式,有廊檐,具有早期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大门处设有保安亭,看守这座历史文物,建筑围挡遮住了公署的原本面目,目前这座旧址暂不对外开放。 宝时造钟厂:现代商铺云集 在朝阳街南端路口处有一排三层建筑,门牌为“朝阳街75号”,这里曾是名噪一时的“宝时造钟厂”旧址。这座楼房坐东向西,砖木混合结构,屋檐下古色古香的装饰有着中西合璧的味道。一楼有近6家商铺,经营医疗器械、眼镜、自行车等,现代化的广告牌显得尤其扎眼。墙体上刻有“宝时造钟厂旧址”的牌子。小楼只是“宝时造钟厂”旧址的一部分,沿着小楼北边的小巷子拐进去,有一个小院,“北极星钟表”标志映入眼帘,院内有两座低矮的青砖瓦房,白色的墙皮早已泛黑,窗框已经腐烂。除了主体的三层小楼,其它厂房旧址已成危房,闲置已久。这座院子如今是“北极星钟表”公司下属某研究所的办公地,顺着楼梯进入这座建筑的内部,二楼的红漆木地板油漆剥离许多,露出建筑物原本的颜色。该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搬进来,一直沿用至今。 烟台邮政局几经修缮,外观保存完好,散发出阵阵古香 图/王遥驰 新中国电影院:成荒置危房 位于朝阳街南端路口处的新中国电影院,曾是老烟台的约会圣地,当年车水马龙,如今门可罗雀。外墙上标示的“小心危房”“此房危险,行人、车辆请勿在此逗留、停放”等警示语令人感慨万分,曾经是烟台繁荣的地标之一,现今已成为荒置已久的危房。这座3层建筑物外观看上去大气磅礴,既有中国建筑的规整,又有着西式洋楼的哥特式风格,整体感觉雄浑凝重,从外表很难看出它是危楼。门口的台阶上,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大门紧锁,门框已经褪去颜色。窗户很大,但是玻璃上落满尘埃。透过玻璃,根本看不清里面的布局。从大门的门缝中,窥探到屋内早已破败不堪,地上散落着一地的砖头,墙皮脱落,满地狼藉。2012年6、7月份,向阳房管处作为产权单位,将这座房屋收回后,对原有遭破坏的屋面和钢结构进行了恢复,并委托烟台市房屋安全监理中心对这栋老房子进行了鉴定,确定为危房。如今从房前走过的人,无不加快步伐,生怕一不小心被掉下的砖块砸中。当年作为烟台市地标建筑之一的新中国电影院,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退去了绚烂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