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院线上映,拥有近37层楼高的海上巨兽"蓝鲸2号"在大荧幕上展示出了睥睨天下的气势。尽管镜头仅有短短2分钟,却让包括滕瑶在内的所有中集人热血澎湃。在滕瑶看来,“蓝鲸2号”不仅代表了中集来福士的企业实力,更重要的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了烟台海工的磅礴之气。 近几年来,中国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堪称中国“海工三杰”的“蓝鲸二号”“天鲲号”“振华30号”闪亮登场,把中国海洋装备推向国际先进水平,中集来福士也常常以“世界一流海工基地”这张名片出现在公众面前,这距离它开始建立“海工自信”,不过刚刚13年的时间。 “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哪怕像梦一样,我也不说不能。”任何走进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的人,都很难不被这句标语吸引到。这是滕瑶3年前贴上去的,既是为了鼓励员工,让他们不要在低迷的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形势中丧失信心;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一路披荆斩棘的无畏心。 中集来福士承造的各类装备模型 图/王遥驰 初生牛犊不怕虎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与欧美国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尽管中集来福士的前身烟台造船厂,于1978年建造交付了中国第一座坐底式钻井平台,但深水平台设计建造一直被欧美和韩国、新加坡等国所垄断,中国在深水平台设计建造上长期处于空白状态。1999年大学毕业的滕瑶,亲历了那个一切靠来图、来料加工的年代,对于客户的要求,他没有任何话语权。 2005年对于中集来福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凭借“上下船体平行建造、2万吨门吊整体合拢”这一深水平台建造模式革命性创新,并抓住国际深水平台产能出现缺口的历史机会,一口气承接了6座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还有一批自升式平台和海工特种船,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从国际主流市场成批量承接海工平台项目。也就是在那一年,中集来福士让刚刚升任设计部经理的滕瑶,拉起了一支百人团队,突破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的自主研发难题。 “我刚组建团队时,客户跟我讲,海工装备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欧美尚且花费40年时间,剩下半句他们没说,但我心里明白。”时至今日,滕瑶谈起起步时受到的质疑,已经没有了年轻气盛时的愤愤不平,而是在风淡云清的话语中透着有如实质的自豪。很多时候,初生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不知道虎的可怕,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敬畏。滕瑶和他的团队对半潜式式平台的探索越是深入,就越是发现这个庞然大物并不好相处:要考虑海面气候条件,要顾及海底复杂地形,要经得起狂风洗礼,要耐得住海水侵蚀,要平稳不摇晃,更要安静无声响…… 层出不穷的难题并没有停下滕瑶前进的脚步,而是让他想出来一套“吃桌子理论”。“我经常问他们,能不能把这个桌子吃掉。首先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能。但是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我们每个人的牙能够吃多厚的一片,我们把它切成片吃就是了。这样分解下来,再有难度的事也能变简单。”2008年11月,秉承这个理念的滕瑶团队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2012年5月和2013年2月,该平台在全球海况最恶劣的挪威北海油田两获综合绩效考核一名,成为同功率中航速最快、效率最高、性能最好的平台,堪称世界海洋工程奇迹。 “泰山”吊点桥式起重机 然而,滕瑶并不满足。对他来说,挑战自我、攻克难题带来的快感有如惯性,驱使着他不断前行,他称这种感觉为"技术自豪感"。很快,他和他不断壮大的团队开始了新的征程--拆解研究平台上的钻井系统。"在蓝鲸系列前,平台上的重要模块都是100%进口,占据了成本的4成以上,也就是说一个7亿美元的单子,光是进口模块就要花费近3亿。"除却成本,更让滕瑶在意的是在零件采购上的毫无话语权,有时因为一颗螺丝,甚至会耽误2个月的工期。滕瑶和团队的无畏探索,让中集来福士有条件深入半潜式平台的前端设计,同时也有了设备造型和采购的自主权,身份由高级"打工仔"转变成了“包工头”。“蓝鲸一号”更是自主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得中集来福士完成了国外领导到中国参与,再到中国领导的转变。 助力中集来福士实现批量化的硬件条件,是其引以为傲的“泰山”吊点桥式起重机。这个价值2.6亿人民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提升能力最大的起重机(20,133吨)”保持者,革新了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中,需要将物料自下而上一点一点地叠加起来,特别是半潜式钻井平台上半部分的甲板盒,要拆分成16-18块各1000吨左右的小块,再吊上去高空作业。而"泰山吊"则大大简化了程序,生产中只需将半潜式钻井平台分为上下各15000-20000吨的部分分别建造,最后交由“泰山吊”整体合拢,大大缩短了工期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而这个核心装备的技术总负责人,正是当时不满30岁的滕瑶。 “当然有压力,但并不怕犯错误。”在滕瑶看来,“允许犯错误”既是中集来福士的企业文化,也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总装集成领域,下大功夫在一个设备上是没用的,必须所有设备共同运转才算成功。所以滕瑶将更多的心血下在团队建设和协同上,用他的话说“集成就是集者成,这里从不创造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团队。” 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减轻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导青年技术人才开发了与国际接轨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平台,实现了项目的系统化、体系化及数据共享,通过引进三维CATIA等软件,实现了数字化三维虚拟仿真设计技术,并建立了国内首家面向海洋工程实际建造过程的CAE分析开发团队;成功开发了基于设计流程的海洋工程数据管理平台系统--ECDMS系统,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多年间,他带领的技术团队从30人发展到700人,培养了大量海工青年拔尖人才及各学科骨干。依托公司平台逐渐形成独特的研发体系和研发能力,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钻井平台研发中心。 把“城市”搬到海上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油价低行成为新常态,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恶劣的市场形势,中集来福士和滕瑶,展现出的是一种不畏变革的勇气。 “我做的是钻井平台,就像为村里打井一样,不是每家每户都需要,甚至可能两三个村子才需要打一口井。这样的市场本就有限,想要在新时代前进必须跨界发展。”深远海渔业和近海服务业就是中集来福士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出的新名片。 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是创新的一种平台体系,以海工平台的概念和主体为依托,以海洋牧场及海上养殖基地为目标用户,打造海上牧场的多功能中心平台,通过搭载水文水质监测设备和水上水下监控设备,实现海洋环境监测,牧场看护管理,同时亦可作为海上休闲垂钓观光、海洋垃圾回收等综合服务平台。而高端半潜式生活平台也在2月7日交付,生活区依据陆上五星级酒店的标准设计建造,舒适性满足HAB+ MODU(移动式近海钻井平台)和UK HSE严格要求,振动、噪音满足全球最苛刻的Norsok(挪威石油标准化组织)标准。平台配有露天篮球场和排球场,拥有可容纳180人的大型室内阶梯式电影院以及健身房、娱乐室、台球室、图书馆、网吧等,人均休闲娱乐区面积达2平方米。现在,中集来福士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建设“智慧海洋城市”,把城市搬到海上去。 转变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滕瑶。现在的他不仅是专家,也是企业管理者,虽然每日依然穿着象征着中集来福士技术人员的灰白色夹克在公司里忙上忙下,但他开始更多地以企业管理者的思路思考问题。“做技术时为了新技术,为了突破,可以不计成本与代价。但现在,我会更多地考虑市场规律,以敬畏之心探索,以无畏之心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