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书香烟台 查看内容

读书之“优雅和风味”

2023-1-6 15: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5| 评论: 0

摘要: “课堂之外,读书有什么用?”这是一孩子今日所问。一旦起了这个疑问,其实已经是生却步之心了,或不自知而已。其实,读书不应该先思什么目的,讲什么功用。林语堂曾说:“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使人获得一 ...
“课堂之外,读书有什么用?”这是一孩子今日所问。一旦起了这个疑问,其实已经是生却步之心了,或不自知而已。
其实,读书不应该先思什么目的,讲什么功用。林语堂曾说:“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使人获得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殆尽了。”
我想语堂先生所说,乍一看似乎也有“目的”,但再想其言之“优雅和风味”,则一定不是读书开始时便要去刻意追求的,若是始读书时便存心要去获得什么“优雅和风味”,那大抵后来是不会真寻得的,因为一旦先存了这样的目的,方向过于明确,就显功利,似乎又与“附庸风雅”沾边了,这定就与真正之“乐趣”渐趋渐远;或苦苦只为“改进心智”之类,那恒久之功,绵绵之力,更会一日懈怠一日,便真若语堂先生所言,“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殆尽了”。
“心灵的活动,不刻意去寻什么,无问西东,唯热爱而已。”抱有这些个心思去读书,犹如王阳明谈立志,“志立而学半”,那“优雅和风味”便会若平日吃食,即便顿顿粗茶淡饭,只要是日日吃,虽短时间看不见什么,但它终会变成维他命,于不知不觉中去时时营养你的身体,使你健壮,助你成长;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春秋时期,颜回师从孔子而学,孔子如此评价这位最得意的弟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师孔,处鸢飞鱼跃境界,随处切己体仁,乐其乐也,故能安贫乐道,“不迁怒,不贰过”;倘使他当时先存了哪怕一丁点目的,有了哪怕一丁点“有用无用”之惑,便定然不会如此好学不倦、久处约、长处乐。
说到此,好像有点讳莫如深的意味,也好像只要读些书就定比别人“优雅”。“你只管去读,为心灵,为那份身处读书之外体会不出的难以言状之乐……”这些话不必逢人即行说教,因为一旦常挂在嘴边便有为自己读书行“文饰”之嫌,有点炫耀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只是过去读书人于“科举取士”背景下功利的认知而已,读书在己不在人。
读书并非人人必须去热爱,好像不读就低人一等。“如草木之枯荣,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势逆必无成就”。有人崇尚读书,有人重于履践,而且世事大多知易行难,若读一辈子书,却只是读,“只管闲讲”,就是读出了所谓的“风味与优雅”,也变了味道,也多是无用,“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空谈者。《论语》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就是“履践笃行”的典范;这种“未学”,比起规规矩矩的书呆子强过许多。读书为养性,为修身,而修身重要的是切己履践,“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所以说读书人若也还是“却只去读”,那“乐趣”也只是你人为抬高的、自以为是之乐;你说有“乐趣”,但其中之乐别人体会不到,或者也不愿意以读书的方式去体会,就更不可勉强别人去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人有一人之所重,各业皆有能手,条条大路通罗马。
那到底书读还是不读?当今社会不是过去之“车马慢”,知识爆炸,日日更新,只为学问不落后,也建议去读,大抵是读了总比不读好;尤其是每日身处漫天的快节奏、喧嚣浮躁之中更需于书中去寻找那份难得的静定,拨开尘土窥见心灵本有之澄澈,然后在生活、工作中去“知行合一” ,尽量寻着“本心”,生成真正的“优雅和风味”。
“常读书的人,老当益壮,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进,就是能时时读书所以心灵不曾化石,变为古董”, 语堂先生认为即便是老年人,也要 “时时读书”,这样便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知识,养性灵”。书是可以不读,只是即使作为年轻人,表面上思想活跃,若不读书,慢慢也就化石为古董了,谁自愿为化石僵硬,谁愿性灵枯萎?
今日周末,遇到一十四五岁的学生,正上初中,他见我周末在读兰喜并先生的《三经解读》,而且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每一词都做了细细的标注,甚为不解。他问我:“老师,您告诉我,读这些书,如此去读,枯燥无味,且于我们考试中很少能见,于您工作中更没有必要去如此,您这样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我跟他讲了许多,譬如“若真讲用处,这也是学问,起码开阔视野”,再者就是“热爱”“营养”“底蕴”等,甚至讲到“心灵”“风味”“修身养德”……只是时间很短,别说自己讲得本就含混,就是他,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再多讲大抵也不能全听懂,因为他现在仍处于学校教育阶段,读书首先讲的一定是“有用”,譬如增识启智、金榜题名;至于其它,一定需要他在将来不断自读、实践的过程中慢慢躬身体会才能获得。我现在把它写下来,留给他,告诉他现在常见“今之学者为人”,而关键要悟得“古之学者为己”之养性,将来可能于某一日他忽然明白一些,或沿此道路一路向前了,便是无上功德。
于知行合一中去进行一种“心灵的活动”。你若不存功用去读,去热爱,去纯粹,终有一天,会见若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中引辛弃疾《青玉案》词之所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获得真正心灵上的“优雅和风味”……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5 04:13 , Processed in 0.031061 second(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