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品牌烟台 查看内容

海阳大秧歌

2024-5-24 11: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1| 评论: 0

摘要: 秧歌是中国汉族舞蹈,系民间综合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性。烟台海阳大秧歌是中国秧歌绚丽多姿的一朵奇葩,与济南商河鼓子秧歌、a“山东三大秧歌”。它集歌、舞、戏于一体,以古朴豪 ...
秧歌是中国汉族舞蹈,系民间综合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性。烟台海阳大秧歌是中国秧歌绚丽多姿的一朵奇葩,与济南商河鼓子秧歌、a“山东三大秧歌”。它集歌、舞、戏于一体,以古朴豪放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序、恢弘的表演气势和庄重的礼仪仪式而著称于世,在历史起源、丰富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演绎蕴含着勤劳品质、刚柔并济、爱国精神三大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海阳地域文化的璀璨结晶。 1983年,被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受邀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暖场演出。
海阳大秧歌起源于劳动,开始为田间劳作的一种模仿舞蹈,后来演化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据海阳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海阳大秧歌创于明朝初年,是中国最早的秧歌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海阳位于胶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区,境内丘陵蜿蜒起伏、河流星罗棋布,山岚、平原、洼地纵横交错。海阳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培养出勤俭、朴实,善劳作、多创造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勤劳淳朴、勇敢智慧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催生独具民间艺术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海阳大秧歌。其创立之初,每一个舞蹈动作无一不是原始劳动身姿的生动体现,每一段唱腔旋律无一不是原始劳动心声的惟妙演绎;如今海阳大秧歌乐大夫舞姿、舞扇子动作、秧歌剧唱腔等还依稀可见、可闻海阳人民刨地种庄稼、插秧、掰玉米棒子、推石碾子等勤劳身姿及其相关心声,淋漓尽致地彰显大自然的生态和人文之美,可谓:昂首蓝天美、低头大地美、收获喜悦美……
海阳大秧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丰富发展过程: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农村到城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大嵩卫城裁撤,设立海阳县,之后,海阳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民间艺术大秧歌的长足发展,至清朝中期达到鼎盛。“没有秧歌不叫年”,这句流行语表达了海阳人民的心声,充分说明大秧歌已成为海阳人民节庆不可或缺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则是大秧歌的活动中心。海阳大秧歌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各种艺术精粹。明朝洪熙年间,综合汉、宋、元朝流行的龙、狮、傀儡、社少、村田乐等舞蹈动作,吸收雅乐中、羽、人、皇、干、旄六小舞姿,结合民间乐舞特点,编排出具有豪放、活泼鲜明地方特色的秧歌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海阳秧歌音乐唱腔借鉴蜀歌,也为其后来在音乐方面借鉴黄梅戏、鼓戏等音乐唱腔开了先河。与此同时,海阳习武健身之风日盛,村村设有拳房,户户多练“八卦”、“螳螂”,渐渐地拳术被民间艺人借用于秧歌表演之中,使秧歌舞的角色、舞姿、演唱,更加丰富、优美;戏剧、杂耍等民间艺术也对秧歌剧创作、表演产生积极影响,使海阳大秧歌发生质的飞跃,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民间艺术。
海阳大秧歌内容丰富。主要表现农田耕作、捕鱼狩猎、货郎卖货、大夫行医、锢漏锔缸、艺人献艺,还有扮戏佳话、民间故事等,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这些大秧歌贴近百姓,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风趣诙谐、轻松活泼,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喜庆和乐趣,深得民心。
海阳大秧歌结构严谨。表演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枪、彩旗、香盘、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或戏曲杂扮者。演出程序分为:拜进、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拜出七个步骤。
海阳大秧歌音乐讲究。有人物唱腔、乐队伴奏两大部分,唱腔主要有《跑四川调》《大夫调》《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也有插入皮、竹、管、弦等乐器合奏。
海阳大秧歌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不同影响,形成“大架子秧歌”“小架子秧歌”两种风格流派。“大架子秧歌”主要流行于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受民间武术及戏剧表演影响,重整体气氛与人物塑造,有“锣鼓造气势,动作利架式”之说,代表海阳大秧歌的基本风格。“小架子秧歌”是海阳早期形成的“逗秧歌”发展而来的,主要流行于海阳西部和北部地区,以打击乐器与唢呐、笙等竹管乐器配合伴奏,队形排列严谨,整体变化流畅,表演以走阵势为主,追求韵味,讲究含蓄,民间有“跑秧歌”之说。
海阳大秧歌最显著的表现特点是“大”,因而被称为“大秧歌”。队伍阵容庞大——秧歌队可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男女老少皆可参与;演出场面宽大——耍小场时,几百平方米场地不显宽敞,耍大场时,几千平方米场地也会扭遍舞满;表演气势宏大——无论阵式排列,还是场面调度都非常大方,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锣鼓伴奏声音巨大——擂大鼓、敲大锣、击大钹,铿锵有力、韵味十足。
海阳大秧歌在长期丰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而闻名遐迩。比如“大架子秧歌”,锣鼓伴奏沉实、厚重,有极强的穿透力,能激发演员的表演情绪,与之相呼应的舞蹈动作则大起大落,大开大放。男性舞蹈动作讲求扑身刹架,追求姿态造型,表现勇猛、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女性则讲究心态表露,追求舒展、柔和、飘逸的巾帼之美,体现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面貌。
综合海阳大秧歌内容形式特点和表演风格特征,其艺术境界可提炼、概括为“刚柔并济、大中显美”,即“刚而柔、大而美”,正是山东秧歌“刚柔并济”艺术特征三大典型代表之一,充分体现了海阳人民的宽广胸怀,展示了海阳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海阳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
迄今,海阳大秧歌依然活跃在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绽放着民间艺术的风采,发挥着繁荣文化的功能,体现着凝聚社会正能量的时代价值。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9-10 06:45 , Processed in 0.035688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