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老烟台 查看内容

祭祖蜡灯伴春来

2018-2-28 15:40| 发布者: quyixuan| 查看: 836| 评论: 0|原作者: 文/兰玲

摘要: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统的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因此,民间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有“元宵大似年”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 ...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统的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因此,民间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有“元宵大似年”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闹元宵”的“闹”字被人们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观花灯、猜灯谜之外,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舞龙、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唱大戏等娱乐活动。各种庆祝形式多是群众自发参与,自娱自乐,热闹非凡,将春节期间的各种节庆活动达到高潮,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元宵节作为传统节日,早在西汉时就有了。据《史记·乐书》记载:“汉家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说汉武帝于正月上辛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从昏祭至明。史家认为这是元宵节的源头。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汉明帝永平年间,蔡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从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提到花灯,就不能不说“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后增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曾提及元宵佳节“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说人们把灯谜写成诗的形式,贴在灯上,挂在大街两旁,任由人猜,当时名为“灯谜”。猜灯谜是花灯的一种副产品,斗智助兴,能够增加节日气氛,所以喜欢玩的人很多,而后猜灯谜就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至今不衰。

                                                  

元宵节这天,胶东各地的人家有用生豆面做灯的习俗,叫“捏灯”“蒸灯”。做各种灯,有斗灯、龙凤灯、月灯、十二属相灯和各种动、植物灯等。主要活动为“散灯”,就是在家里和庭院各处放上灯。

月灯,捏十二个,闰年月加捏一个。月灯简单,圆柱体,直径约二寸,高三寸,顶部捏成灯碗,灯碗的边缘按月份顺序捏上摺,一个月一个摺,十二月要在灯碗边缘捏上十二个摺。有作物收获的月份,月灯下面另外加捏囤底,囤底上面捏剩虫(蟠龙)盘绕在月灯上。用于祈祷各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据说从灯芯燃烧后的形状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如六月灯的灯芯烧成米粒状,就预示小麦将获得丰收。月灯点着以后,按月份散开来,如六月收麦,就把六月灯放进麦囤;七月收苞米,就把七月灯放进苞米囤。月灯燃尽后,看哪个月灯残灰多,则预示着那个月风调雨顺。

各种灯散放的位置一般固定。大门口挂彩灯,斗灯放于祖坟坟顶,龙凤灯主要用于寺庙,狗灯放在大门口,猪灯放在猪圈墙头,鸡灯则由人端着照墙角、炕旮旯,免得毒虫、蝎子伤人。鱼灯放在水缸的水瓢里。马灯、猪灯,分别放在牲口棚、猪圈盖。蛤蟆灯放在锅台后和门槛底下,吃苍蝇、蚊子和虫儿。还做荷花灯、寿桃灯、娃娃灯等放在居室各处,这就叫“散灯”。乳山等地还做一盏“看场佬”灯,形为一肩扛各种农具的老人,节日晚上由家中男孩点燃送到打谷场园中间,燃尽之后由家中长者据燃烧情况预卜当年各种作物的丰歉。俗信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捏生肖(属相)灯,方言称“捏属儿”,给每个家庭成员捏一盏属相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属相灯,全家一派欢乐气氛。生肖灯比较复杂,实际是一种面塑工艺,传统的方法是用黄豆细面作材料。造型小巧玲珑,各生肖动物或坐或立、或卧或奔,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又一个大团圆的节日,家人团聚,所以生肖灯不散放,共置一盘中点燃,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谁的属相灯旺,油尽残灰多,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里时运亨通,无灾无病;俗传谁的灯燃亮的时间长,谁必长寿。有的家里做全部十二生肖灯,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人丁兴旺。近年,捏生肖改为白面,样子更加好看,也不加灯碗,不点燃,欣赏之后可分而食之。

困难年代,豆面灯用完一般不舍得扔掉,用热水焯一下,留待以后馇菜吃。除了豆面灯,还刻萝卜灯,俗称“割灯”。灯用青萝卜雕成,雕出灯碗,贴上棉芯,用食油点燃,照墙角、门后、磨旮旯及放杂物的地方,边照边念叨:“萝卜灯,青凌凌,照得蝎子永无踪,照得蚂蚱不见影,耗子它也不打洞”。套子湾一带的渔家,把用胡萝卜和白萝卜刻的灯,称之为金、银渔灯。

 

除了散灯,元宵节还要送灯,主要是指送茔灯、送麦灯和送渔灯。

正月十五天刚一黑,各家就要点上灯笼悬挂在大门两旁,然后手提灯笼到祖坟送灯,叫“送茔灯”,这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固定内涵之一,那就是祭祀先祖。元宵节请祖先回家过节,请神仪式与大年三十大同小异,供桌要重新布置-番,跟过年一样,请出神主,挂上家谱,重新摆好供桌。送茔灯不单是祭祖,也为了消病除灾、祈求平安,希望先祖能保佑后世子孙。

古时元宵节一般张灯三天,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残灯。同时,人们认为十四主麦,十五主谷,十六主豆,月明风恬,则为收灯。有风为歉,无风为丰。十四为麦社,是麦子的生日。因此到田野里送灯叫“送麦灯”。有的人家是叫孩子提着灯,到自家每块地转一圈,祈求来年丰收。人们送麦灯的时间差不多,届时漫山遍野,一片灯光,也煞是壮观。近年胶东的水果产业发展迅速,农田都立上了果树,于是又有人把灯送到了果园里。送灯的寓意与寄托不外乎是在第一个月圆之夜,希望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送渔灯”是胶东沿海一带的习俗,也与元宵节送灯相关。烟台开发区套子湾一带,历来为军事、捕鱼和运输的港湾。套子湾沿岸有六个渔村:山后初家(当地人多称初旺村)、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和芦洋村,最为盛行过渔灯节。正月十三或十四这天,渔民到龙王庙里和渔船上送灯,祈求“海神龙王”保佑,祈求新的一年一帆风顺鱼虾满舱,祭祀仪式极为隆重热闹。

 

元宵节,胶东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

海阳市行村镇庶村正月十五晚上有“跑灯官”习俗,也叫“报花灯”,与胶东秧歌结合,模拟知县巡察民情的场景。“跑灯官”的队伍走到挂灯的人家门口,知县就传令灯官报灯名。灯官就会根据彩灯的造型,根据这户人家的具体情况,说一段吉祥的念白,如:“大人在上仔细听,细听在下报灯名。这盏灯真是强,年年有余最吉祥。风调雨顺收成高,生意兴隆达三江。”灯官的报灯内容,或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或祝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或祝子女学业有成等等,不一而足。队伍全村跑一遍之后,开始表演热烈欢快的海阳大秧歌,众人兴尽而散。

正月十五新媳妇要“躲灯”这一习俗,即结婚后的第一个元宵节,新媳妇不能在婆婆家过,不能见婆婆家的灯,说这样对公公婆婆的健康有利,因而都要到亲戚家去躲灯。

正月十五或十六月圆之夜,月色清明,有的地方还有走桥过河的习俗,多是女人们相约同行,俗称“散百病”“走百病”“跑百病”“游百病”等,目的在消灾驱病祈健康。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莱阳宣传部提供)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4 03:00 , Processed in 0.033572 second(s), 2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