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聚焦 查看内容

故宅如炬:儒商文化 建筑瑰宝

2016-3-11 15:17| 发布者: sun| 查看: 1254| 评论: 0

摘要: 走进丁氏这座深深的故宅,只要你仔细地去看、去听、去观察,你会觉得无言的故宅,其实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它照耀着历久弥新的儒商文化,每一砖瓦都书写着丁氏一代代人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每一块石头都在无声地述说 ...
走进丁氏这座深深的故宅,只要你仔细地去看、去听、去观察,你会觉得无言的故宅,其实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它照耀着历久弥新的儒商文化,每一砖瓦都书写着丁氏一代代人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每一块石头都在无声地述说着丁家主人几百年间前行的历史。它也照耀着古老中国建筑大师的匠心独运,迈过高高的门槛,砖砌影壁,雕花彩绘,画栋雕梁,每一处都堪称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流露出沧桑感,诉说着古人的艺术追求。


丁氏故宅是清代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遗存下来的部分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丁百万”是清末民初黄县(今龙口)著名富豪。以经营当铺、钱庄起家,清康熙年间始致富。丁氏发迹后,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在黄县城里营建豪华宅第,规模之大,遍及北巷、辛店、北关和十字街等处。其堂号依次称爱福堂(大份)、履素堂(二份)、勤业堂(三份)、崇俭堂(四份)、保素堂(五份)、宝俭堂(六份)、借福堂(七份)。这七大份共有房屋700余间。分布于龙口北巷和辛店两村。现存房屋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据考证丁氏先祖系山东省诸城县藏马山人(现胶南市大村镇),于1400年左右迁居黄县,丁氏先人黎氏携两个儿子离开诸城县藏马天台老家,逃荒要饭来到黄县。后来靠卖烧饼、稀饭谋生。传至清代康熙年间,由于以德为本,刻意经商,善于理财,家族开始致富,到乾隆年间,发展成为山东首富,总资产折合白银达五千四百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时人称为“丁百万”。他们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官商儒三位一体,走出了一条长盛不衰的致富之路。纵观丁氏家族六百年的历史,其繁盛时期跨越了整个清代。


由于丁家将读书、做官、经商三者做到有机结合,故而长盛不衰。至11世时,号称丁氏家族八大钱囊的“泰来”、“文来”、“信来”、“西悦来”、“东悦来”、“正谊”、“金城”“天记”等几大支系先后科第仕宦。丁氏家族历代重视读书、为官、经商。他们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先后27人次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148人。


丁氏家族各大支系在食足钱丰之时,对建造住宅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兴土木,招募邑内能工巧匠,营造了大批富丽堂皇的宅第和花园。据统计,鼎盛时期的丁氏故宅大型建筑共有3000余间,宅第堂号近百个,占据了旧时的大半个黄县城区。现存爱福堂、履素堂、崇俭堂、保素堂等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房屋55栋计243间,1987年公布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宅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博物馆、山东省农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等称号。丁氏故宅的悠久历史,在胶东半岛可谓首屈一指,她继中华五千年文化之正统,集民族传统建筑之大成。体制宏伟,博大雄浑,醇和秀美,华丽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文化震撼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观后欣然提笔写下了“明清建筑艺术国之瑰宝”。


丁氏故宅均系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具有我国北方典型的封闭式设计风格,素以宏丽典雅而著称于世。爱福堂、履素堂两处宅第南北毗连,坐落于北巷街北部路西,因街道南北走向,故大门并列东向。主要房屋坐西朝东,两处各有房屋6座和若干厢房,各分五进院落,每进院落都是“四合院”格局。房屋排列次序是由东向西,前为两座厅堂,倒厅和大厅;后为宅居,两侧有更道贯通。保素堂的宅第,坐落于北大街西部路南,因街道东西走向,故大门北向。6座房屋坐北朝南,第一座系阁楼式建筑(因拓宽北大街而拆除)。第二座为大厅,其余4座为宅居。每座5间,大厅天井的对厢称对厅。五进院落,每进院落有对厢6间,院两侧有更道南北贯通。更道外侧建群房56间。房屋坐向和规模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均衡对称、前后贯连的设计特点。整个建筑,墙壁高耸,房屋高大,庭院深邃,通道幽长,以适应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需要,也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4-30 15:31 , Processed in 0.033606 second(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