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之前,72小时内,遍布烟台各地的30多个“三重”项目,留下了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等人的足迹。数百亿的总投资额、以新产业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撑起实业为先的“中脊”,留白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开合间。 作为山东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烟台在40年改革开放潮涌中积累下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接东亚“朋友圈”、内连齐鲁腹地的烟台,对于山东乃至中国北方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图景下,烟台站在创新策源地的角度拓宽发展之路,“上接天际、下接地气”聚焦实业、矢志创新;怀揣开放的基因拥抱未来,“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时看长远”建构纵深空间、参与全球化贸易;脚踏包容勇进的城市沃土,让713万烟台人都能感触时代变革下自身的存在。 今年上半年,烟台GDP实现3457.44亿元,增速比全省、全国分别高0.6和2个百分点,是山东唯一三次产业全面正增长的城市。缕析数字背后的故事,方知烟台巨轮“锚定”所在。 实业与创新,踏着市委书记的脚步“看实业” 7月20日,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成为烟台第49家上市公司。作为拥有山东上市企业最多的地域,烟台上市企业榜单中,绝大多数为民营类工业企业,正是这些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构成了烟台经济发展的底色。 自2020年半年报看,相当比例的烟台上市企业在疫情冲击之下仍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专业从事“测温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睿创微纳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6.70%;高分子新材料的生产企业道恩股份,则实现同比641%的净利润增幅;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双塔食品,取得1.68亿元净利润…… 工业肇始于19世纪末叶的烟台,在实业领域一直是山东的“先手”和 “模板”。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烟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37个大类及其中的186个中类中,工业门类较为齐全。 在2020年山东“两会”上,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面对中外媒体说:“在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烟台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双双入选,位列山东首位、全国前列。这两个产业,我们是有底气的!”2019年9月,全球设计产业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产业发展峰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亦在烟台落地举行。 对实业的重视,可从张术平的脚步中管窥一二。2019年11月5日,张术平带队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时,先后到访的企业有:现代汽车公司、法孚集团、斗山工厂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每到一地,他都详细了解企业的特点和独特禀赋,比较烟台产业链条的优势和不足。 2020年7月4日至7月6日,张术平与陈飞带队,对各县(市、区)和功能区的30余个“三重”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现场观摩。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浩睿智能机器人项目、万华全球创新中心、南山铝业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这30多个项目,不仅有立足本地产业链条的“接地气”项目,还有与人工智能、数字芯片等新经济相结合的“接天际”项目。 张术平、陈飞等烟台市领导,每到一处工地、一个项目、一条生产线,都会详细了解运营模式、商业逻辑,并一一作出点评。在观摩栖霞通圆共和生物科技项目时,张术平说:“虽然投资和规模不大,但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我们要关心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成长。” 在25.31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当下,实业领域承载着就业和纵深发展的空间,这需要在结构、微观、区域上细细拆分,产业选择上“上接天际、下接地气”:既不能放弃区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成熟的优势,又要提前布局“老树发新枝”大力发展新经济。 “先手”意味主动,“模板”表示先行。烟台对于创新的重视,不仅体现在49家上市企业研发投入的年报中,更渗透在打造创新城市、创新区域、创新节点为中心的生态网络中。企业正借助城市创新策源地,不断延展着自己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2019年11月30日,张术平在出席一次国家级论坛时发表主旨演讲,在谈到“万华经验”时,其总结了三种精神:日益进取、自强不息的改革精神,心怀家国、乐于奉献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引领潮头的创新精神。 张术平说:“万华这些年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和科研攻关,不惜重金吸引高端人才,重奖重用专业人才,先后自主研发并完成了重大科技成果有100多项,荣获国家科技一二等奖等国家奖励7次,成为中国制造业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创新二字,是张术平强调的高频关键词。 不仅是如万华般的大型骨干企业,最具市场活力因子的中小企业,同样在创新路上矢志不移。今年7月20日刚刚上市的美瑞新材,成立仅10年时间,但在关键技术方面牢牢掌握着自主知识产权,并坐拥山东省高分子弹性体新材料工程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正是这些“创新要素”,才让企业在短时间内起舞资本市场。 此外,有数字表明,拥有103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的烟台市,现有船舶海工研发人员达到1500余人,形成了中集海工院、杰瑞工业设计中心、蓬莱巨涛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 在顶层设计上,烟台2020重点锁定的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与大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创意”等八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月至8月,烟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7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3.6%,占固定资产的投资60.4%。 走在创新“十字路口”的烟台,从未像今天这般渴盼着人才的支撑。据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市场化人才流动调查报告,目前青岛、济南是吸引人才的“杠铃两端”,其他很多地域包括烟台均为人才流出地。 202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市长陈飞面对记者就说,“在招才引智方面,烟台出台了高层次人才交通补贴、人才贷风险补偿、金融高端人才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提供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的人才贷等,让每一位来烟发展的人才都能安心、安身、安业。”今年4月份,烟台还出台“355引才留才目标”:即利用3年时间,引进博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子500名,吸引5万名大学生在烟就业。 相较企业在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烟台更看重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突破。2017年运行的烟台药物研究所,已先后开展20个新药及仿制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制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1万次的技术服务。日前,其承办的一项2019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已顺利通过论证。当地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为这些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庞大的产业支撑。 如今的烟台,创意、技术、资本等在创新生态中加速重组,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在烟台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锻造出经济的“新韧性”。 开放与未来,从东亚到齐鲁的“地缘大势” “从腹地角度看,山东可能是一个‘神经末梢’,但从面向日韩、面向世界角度看,山东就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曾这样解构山东的地缘结构。 地处胶东半岛、与日韩隔海而对的烟台,毫无疑问站在山东开放的最前沿。在烟台背后的山东腹地,是一个有着过亿人口、15万平方公里、GDP过7万亿的纵深空间,这种地理空间绘就怎样的画面,系于时代追梦人的书写。 烟台的“开放”是行动派,这一点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984年,烟台就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放是其骨子里的基因。 今年9月15日,由烟台市与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共同打造的“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在烟台开发区中日产业园揭牌成立。这是烟台开发区第123家、中日产业园首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此项目不仅将对传统电视行业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致力民生、农业、工业等领域升级,可深度融合中日优势资源,打造合作范本项目。 目前,烟台开发区已累计落户日资项目150多个、总投资达到10亿美元,日本500强投资项目10家,成为日资企业在中国的重要集聚地。 与中国地理乡邻、发展阶段相近的东盟,在今年发布了《东盟关于向工业4.0转型的宣言》,泰国、印度尼西亚相继推出了制造计划和路线图,制定了体系化的支持政策。在发展路径上,已经走在前面的烟台,与其有着较强的产业契合空间。 今年1月至8月,烟台与东盟贸易额达到234.2亿元,增长40%。截至9月份,烟台已累计吸引东盟国家投资项目538个,实际使用东盟资金26.1亿美元;烟台在东盟的投资企业则达到73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烟台重要的合作伙伴;烟台,也成为东盟进入山东市场以及更广地域空间的桥头堡。 未来,烟台将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产业链、价值链的融合对接,在新基建领域开展合作,探索推进跨境电商等新贸易方式,探索两国双园、两国多园等发展新模式,以更加全方位的合作为双方发展带来新契机、增添新动能。 2013年,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片区,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0余个自贸片区。山东自贸试验区下辖119.98平方公里,其中烟台片区面积29.9平方公里,包括中韩(烟台)产业园、烟台综合保税区西区两个国家级园区。 在2019年面向海内外推介自贸片区时,张术平说,自贸片区不是开发区的升级版,也不是高级阶段的开发区,而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政策试验区。“自贸片区是整合全球资源的高位平台,是迈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的重大机遇。经此桥梁,烟台能有效参与全球城市合作和国际交往,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七大改革领域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在了首位,明确要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行‘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服务)’,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这是面向未来的“试验田”! 2019年10月,烟台自贸片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跨境审批服务,让韩商不出国门即可获得中国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目前,烟台自贸片区已重磅出台优化政务服务20条意见、50条创新举措和60条惠企新政,推行极简审批、极速办理、极优服务,企业开办时间最快2小时,八成以上审批事项全国最快。 8月27日,烟台自贸片区上海推介会暨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启动仪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举办,上海众多企业界、科研机构人士来到现场。此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对标”和“携手”背后,是烟台继设立中加、中韩、中俄等跨境离岸双向孵化基地之后,推出的又一项创新举措。借助复旦大学的一流科创资源优势,烟台自贸片区将搭建烟台对接引进上海高端人才和科创资源的“桥头堡”,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强力后援。 自2019年8月底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挂牌以来,来自国内外、各行各业客商纷纷来区咨询洽谈,特别是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方面尤为活跃。坐拥5万多家市场主体的烟台开发区,正在享受着自贸片区创新开放的“红利”。 城市与个体,在历史机遇中找寻“自我坐标” 市委书记张术平曾用“三次历史机遇”标记烟台这座有着“仙境”之称的城市,“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7年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2019年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的启动建设,这是烟台城变过程中的三次重大历史机遇。” 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明白,40年潮涨潮落,不只是抽象的时间概念,这3个重大节点不断丰富着这座城市的地域性格,让城市中个体都能感触时代变革下自身的存在。 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发展机遇,正是烟台人的本色。 这里有40年前以村办企业起家,最终发展成包括工业、金融、房地产等为主导的南山集团;这里有26年间,把一个乡镇物资站发展成全国最大花生油生产企业的鲁花集团;这里有带领员工艰苦创业,用12年的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打造成为轮胎行业龙头企业的玲珑集团。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的幕布下,713万烟台人正以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实现着个体价值,而城市正是个体实现自我的载体和平台。 市长陈飞在2020年烟台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烟台将吹响全面建设芝罘仙境、海上世界、幸福新城等“九大片区”的集结号,在中心城区形成多组团同步崛起的建设新局面,不断导入优质公共资源,以重点片区的开发引领城市功能迭代升级,为烟台人民建设更好的城市、创造更好的生活。 可以说,增进民生福祉正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最优空间和“宜业宜居宜游”品质城市的为民初心。 “烟台要打造的,是一座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张术平在2020年初曾做过这样的动员,“我们要以攻坚的精神、攻坚的姿态、攻坚的节奏,坚决打赢重点项目建设、双招双引、新一轮开放等六大硬仗。” 时值当下,烟台这艘巨轮如中流击水,正奋楫勇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