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8年社区工作,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兴隆街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李津锐突然火了。 2015年12月的一个早晨,城管工作人员在李津锐的指引下,带着作业工具到达华茂小区,将私设的地锁和路桩一一拔除,困扰了附近数座办公楼和整条华茂街的停车难问题得到了缓解。拍手称快之余,有人在李津锐的微博“小警察李Sir”下留言,感谢他所做的一切。 李津锐所做的几乎都是这样一些平凡小事,但他把每件小事做进了人心里。大家眼中的他没有警察的“架子”,有困难都会想到他,很多社区阿姨称他是百姓的“贴心小棉袄”。 2007年7月,从山东警察学院毕业的李津锐被分配到烟台市公安局芝罘分局兴隆街派出所,成了兴隆社区的一名“片儿警”。有位老民警曾对李津锐说,当基层民警难,当芝罘公安基层民警更难。 进社区的第一天,他就赶上了一次邻里纠纷。只因楼道里排放油烟的问题,邻居俩吵得不可开交,李津锐调解了半天却是两头儿不落好。因为在大家的眼里,这个年轻的小伙的话并没多少分量。李津锐想起了老民警的话,发现这份没有激烈搏斗与直面匪徒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 李津锐所在的兴隆社区现有居民2613户、9100多人。他开始逐一登门走访,并把制作好的警民联系卡送到每一家。社区有位刘阿姨,因为几年前的一件小事对公安机关有成见,李津锐初次登门时便吃了闭门羹。第二次敲门时,李津锐的手上多了一张调查结果单,门开了。他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消除误解,得到满意答复的刘阿姨开始挽留他一起吃饭。而当李津锐第三次到她家走访时,刘阿姨已经像家中的亲戚一样,拉着李津锐的手,操心他的终身大事。 社区管理都是一些琐碎小事,可李津锐却把它当成大事来办。“他第一次走访的时候,我和我母亲一下就记住他了。”兴隆街社区63岁的姜阿姨对李津锐第一印象颇为深刻,原因是他的一句“把我当成您儿子”。此后,无论是姜阿姨在外地的孩子办理户籍手续,还是安装防盗锁、母亲去世的销户手续,李津锐一直为这个“母亲”忙前跑后。64岁的刘阿姨因为感冒住了院,李津锐得知后立刻跑去医院送饭、照顾,比刘阿姨自己的孩子跑得还勤。“很多事,在他的心中可能是件小事,很容易办到,但是对我们来说却是解决了很大的困难。”刘阿姨说。 长期在社区当民警,李津锐有这样一个深切体会:越是弱势群体多的地方,越要及时稳妥处理好群众内部矛盾,不然的话邻居之间的矛盾会越积越深,甚至有可能让民事变成刑事,发生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李津锐喜欢把自己形容为“润滑剂”,他把涉事双方看成是自家人,耐心听取意见,细心给予劝导,让有大脾气的人变成小脾气,让有小脾气的人变得没脾气。 “帮助一个人,温暖一个家,和谐一个社区。”这是李津锐在社区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社区工作中,李津锐发现辖区的居民之间经常会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而发生一些摩擦,比如楼上房子漏水把楼下淹了、打扑克扰民了、居民在楼道里乱堆杂物挡着路了等问题,这些小事如果不及时解决,邻居之间的矛盾便越积越深,甚至大打出手。 为了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李津锐协调办事处、居委会组建了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将居委会二楼的一间屋改造成办公室,以李津锐为理事会总负责人,居委会干部、部分楼片长以及治安积极分子为成员,构建了一个说事、议事、解决矛盾的平台,让辖区的居民之间在有了矛盾纠纷以后,能很快找到一个说理、解决问题的地方。 工作中,李津锐还意识到,传统的社区警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公安工作的需要,李津锐利用工作之余,创办了“小警察李sir”新浪微博、“兴隆街派出所”微信公众号、社区居民qq群,并将自己的qq号及关注方式印在警民联系卡上发给辖区居民,在网上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宣传公安工作,与居民开展互动交流。有时,居民有些问题不方便当面说,便在网上给李津锐留言,大大拓宽了警民联系渠道。 2014年8月21日,一位临沂的网友张女士在微博上给李津锐留言说,她8月23日打算带2岁大的孩子坐飞机旅游,机场需要提供孩子的户籍证明,因孩子的户口迁移手续正在审批中,暂时无法开具户籍证明,而且她人在临沂,抽不出时间来烟台办理,于是便在微博上留言请求帮助。当时李津锐正在警校培训,见到该留言时,发现张女士孩子的户口并不属于自己辖区管辖。但他意识到张女士肯定是特别着急才会想到找自己帮忙,于是他向学校请了半天假,利用了一下午时间,到分局户政科及户籍地派出所进行协调,帮助张女士的孩子办好了落户口手续,并将户口本及户籍证明寄给了张女士。张女士收到后,在微博上感叹:“烟台警察真好!” 夏日的一天,兴隆社区的居民正在大庙戏台前纳凉,一位老太突然说:“看,小棉袄又来了。”李津锐露出微微迷茫的神情,礼貌地笑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辖区居民这样称呼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