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鼓是流传于福山一带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起源据多方材料证实,与全真道教文化有关。 福山雷鼓是一支仪仗队伍最前列的仪仗组织队伍。它的一般形式为,击鼓列为两队,最初为四十八面大雷鼓和一位领队,百姓俗称七七四十九员队伍。领队多为德高望重老者充当指挥,一声鼓令,击鼓者手持木制鼓槌,鼓槌下端系一红绸,击鼓时红绸有节奏地飞舞,意为“闪”(电闪之意),鼓槌按鼓谱有节奏地敲打鼓面,发出隆隆如雷鸣的声音,为此,百姓称之“雷鼓”。 旧时雷鼓的鼓身、鼓面皆绘有太极阴阳图,鼓的四周绘有彩云环绕,鼓身漆朱红色。雷鼓槌一般长约2尺半许,木制,槌前、槌后都雕刻着青龙缠绕槌柱,鼓槌后端张开的龙嘴里系着红色彩绸,击打时,彩绸飞舞,形如“闪电”,鼓声如雷,形成闪电雷鸣,震撼人心,寓意代表上天之意。一般在庆典前起到开启序幕或开道。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将雷鼓漆成红色,把太极图变成了“福”或“喜”字,雷鼓手的衣服由原来的青色和太极图案换成了白衣红巾,击打鼓谱套路照旧,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活动。 雷鼓,在福山全境众多村庄拥有,具有持久历史,声势浩大当属宋家疃、南涂山、北涂山、善疃等村。旧时,各村在农历四月十八日太平顶庙会(会期七天,十六、十七日)时,提前在庙群周围画出赶山队伍登山路线,农历十八日这天,卯时一到,队伍前有三眼铳队鸣铳冲往天空,雷鼓队前老者举起指挥标枪,然后,雷鼓开道,两行四十八面大雷鼓手头扎青色英雄巾,身系黄腰带,按指挥和鼓谱击打轰鸣,有直行、横行、斜交叉穿行、剪子股行(串8字)等几大套路。 鼓点一般为起拔,先打一、二、三(即一下鼓帮,一下鼓面,一下两下帮两下鼓,两下帮三下鼓),使鼓声久远,如雷鸣声声,有急有缓,令人震撼。 雷鼓队跳跃前行,紧随其后的是大抬杆和鼓手喇叭声声,后面是一支举着旗、伞、钺、斧、戟的仪仗队;仪仗队后面是县官及乡贤衣冠楚楚的登山;他们后面是抬着猪、牛、羊三牲“祭品”;然后是各村庄组成的秧歌、高跷、旱船、耍狮、舞龙的各村民间表演队;殿后的是福山抬阁,抬阁上将五六岁的小孩打扮成童男童女,固定在抬阁上空,下面是一个大铁架子,用几十人抬着,浩浩荡荡把山会推出一个高潮。每一个村的抬阁与抬阁之间,夹着各村一些耍武术之人,边走边耍,不时献出一些绝技,博得一片喝彩之声。登山之后在元始天尊大庙前戏台前停下,经过祭拜叩礼后,山会请来的对台好戏开锣,把庙会山会推向顶峰。 关于旧时农历四月十八日赶山和雷鼓还有一个故事。四月十八日赶“太平顶庙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山会是求“圣母”保护赐福。雷鼓就是人多拥挤,用来鸣鼓开道,保驾护航的。因它气势非凡,表演起来又威武雄壮、热烈奔放,以其独特而长久不衰,流传至今。在福山宋家疃雷鼓从成立起时间最久,据老艺人回忆,自打清代道光年间,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赶庙会之日,18路村民的“耍会”队伍都集中在“太平顶”(南涂山村后)进行表演。年年不拉,甚为整齐。 福山“耍会”是各村在赶山会期间村民自发组织一种娱乐表演形成,以祈求“圣母”消病除灾,保佑一方平安和子孙兴旺。相传,有一年宋家疃的“耍会”队伍抬着“圣母像架”前往太平顶赶山,恰逢天降大雨,雷鼓队伍便停下来避雨。雨停后,“耍会”队伍准备上山,却无论如何也抬不动这“圣母架”,这时,雷鼓指挥道:“这是圣母看好了此地风水,启示我们要在这里安家。”于是,宋家疃的村民在“圣母”避雨处建了一座庙宇。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附近十几个村庄村民在赶山前,都先到这里祭拜求“圣母”保佑平安,然后再开始赶山。于是便有了雷鼓队开道之说。 福山雷鼓表演的内容十分丰富,道教文化及其表演形式贯穿始终,多姿多彩。雷鼓表演莫过于18个村的18支雷鼓队伍合在一起,长长的雷鼓队伍,如蛟龙闹海,群虎震山,鼓声如同滚滚雷声,撼山动地,地动山摇,那场面、那阵势使人震撼,终身难忘。 福山雷鼓表演以声势为主,故有大雷鼓之称。其特点阵容大,震撼人心,给人以气壮山河气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