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可蔬、可果、可药。”——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这是流传甚广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千字文》上说的。上得典藏,入得厨房,可见姜在果、蔬、药中的地位。 姜,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大姜、生姜,按不同内涵,还可分为鲜姜、干姜、老姜、白姜、黄姜等等。姜虽其貌不扬,但历史悠久。孔老夫子养生有道,每食必姜,他在《论语·乡党》中即记载:“不撤姜食,不多食。”文献记载,汉代有人因种姜发了大财。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候等。”可见那时就有了种姜专业户,且收入不菲,身份地位堪比千户侯。《齐民要术》中专门有“种姜”一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就有生姜。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一生爱姜,晚年隐居乡下,把自己所住的草堂叫作“姜斋”,并自号“卖姜翁”,还曾专门写过一首《卖姜词》。 关于姜的起源说法不一。第一种意见认为,姜起源于印度与马来半岛。第二种意见认为,姜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和西部广大高原地区。在我国南方山区,在西藏亚热带林区分布有姜科的野生植物,似姜而辛辣味淡,可能就是姜的野生原始种。第三种意见认为,姜的起源地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区。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有“不撤姜食”之说,似可作证。 据记载,公元三世纪,中国的姜传入日本。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欧洲人才第一次认识了姜。马可·波罗在其作品《东方见闻录》中,对中国的姜赞赏有加。姜传入欧洲后,曾被当作非常贵重的香料。在英国,一磅生姜就可以交换一只绵羊,可见姜的贵重。现在,中国的大姜及其制品出口世界各地,出口量约占全世界的70~80%。山东是中国第一产姜大省,大姜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70~80%。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姜的衍生品打开大门。脱水姜片、软化姜芽、腌渍姜块、姜汁、姜酒、姜糖、姜茶、姜干、姜粉、姜汁汽水、姜汁可乐等等,俨然一个庞大的姜氏家族。大姜及其制品堂而皇之地走出国门,成为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 在中国的调味品里,葱、姜、蒜的关系堪称铁三角,是联系最为紧密的铁哥们。姜虽与葱、蒜同为主要的调味品,但姜的功能显然比其他两种更多。 作为果蔬,大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盐,有“菜中之祖”之称。特别是刚出土的鲜姜,皮薄、肉嫩、微辣,特别适合鲜食。将鲜姜切成片或丝,加上味极鲜,淋上香油,就是一盘清爽可口的小凉菜。鲜姜洗净去皮,切成姜片或姜丝,加肉片或肉丝热炒,姜的清脆,肉的嫩香,加上淡淡的微辣,特别清爽可口。淮扬传统名菜"拌干丝",就是把豆腐干切成比火柴棒还细的丝,沸水浸烫后挤去水分,放入盘中,上面再撒放生姜丝,浇上调味而成的。 调味是大姜的主要功能。大姜含特有的姜辣素、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存放的大姜,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脆变紧实,是姜中上品。此时的大姜,去腥、去膳、增鲜、添香、清口的功效更佳,最适合做调味品。日常生活中,蒸、煮、炖、焖,适用姜片或姜块;热炒、凉拌,宜用姜丝。在胶东沿海,烹制海鲜,享用海鲜,更是离不开大姜。鲜姜榨汁或将大姜去皮后切成末,然后加醋、香油、味精等调成姜汁,蘸着海鲜大快朵颐。比较著名的有,姜汁蟹、姜汁虾,姜汁巴梢等。美味的海鲜,蘸上精心调制的姜汁,填到嘴里,那叫一个美,那叫一个鲜,非海边人难有这个体会。 大姜还是一味古老的良药,在“可蔬、可果、可药”的菜果中,没有哪一种果蔬能像大姜那样如此广泛的入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列方113首,应用生姜、干姜、炮姜、姜汁的方子就有59则,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剂量最多的方子一次用姜量达半斤。民间以姜入药的偏方、验方更是不胜枚举。从小到大,感冒难受之时,谁没有喝过家人煮好的红枣大姜汤或红糖大姜汤?!一碗热呼呼、辣嗖嗖、甜丝丝的姜汤下肚,脑门上、鼻尖儿上渗出细细的汗珠,再捂上被子,出一身大汗,浑身轻松,感冒就基本痊愈。有晕车毛病的人,切块姜片用胶布贴在内关穴上,就是简便实用的“晕车宁”且屡试不爽。 正因为大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关于姜的谚语在民间俯拾皆是。形容某人手段了得——“姜是老的辣”,形容某人恶习难改——“生姜断不了辣气”。日常生活中,关于姜的谚语更是随手拈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饭不香,吃生姜”等等。 姜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价格也一向亲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前几年,一向默默无闻的大姜竟然咸鱼翻身,偶尔露出峥嵘。由于供求失衡,大姜价格翻着翻、打着滚儿的往上涨,被网友们称作“姜(将)你军”。那些年,“姜(将)你军”与“豆(逗)你玩”、“蒜(算)你狠”一起,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其实,这也用不着大惊小怪,市场经济时代,都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商品的价格,姜也不例外。 姜是好东西。但是,凡事皆有度,过之则相反。无论是调味还是入药,都要适度、适量,过则有害。因此,便有了孔老夫子的“不多食”之说,民间也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之说。 大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把握好度和量,让古老的大姜为生活添滋味,为人生壮行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