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烟台故事 查看内容

长岛金身妈祖九百岁

2025-7-3 10: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妈祖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羽化升仙。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博爱的胸怀和舍身救人的行动,降妖除魔、普度慈航,被民间奉为“海神 ...
妈祖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羽化升仙。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博爱的胸怀和舍身救人的行动,降妖除魔、普度慈航,被民间奉为“海神妈祖”,尊称为“天上圣母”“和平女神”。其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的美德,跨越时空,激励着全球近2亿信众一心向善、扶危济困。如今,妈祖文化已随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全球5000座妈祖庙(天后宫)中,始建于1060 年的长岛庙岛“显应宫”是史上第五座、北方第一座妈祖庙,供奉于公元1125年的金身妈祖铸像今年正好九百岁。
湄洲岛作为妈祖故里,其建于公元987年的通贤灵女庙(妈祖祖庙),是妈祖文化的源点,建庙最早、影响最大、香火最旺,是海内外信众朝圣的圣地。此后,妈祖信仰逐步向外传播,公元999年的莆田平海天后宫、1086年的莆田圣墩天后宫、1098年的仙游枫亭天后宫相继建立。而与湄洲岛相距1800多公里的长岛庙岛“显应宫”,其诞生的背后充满了传奇色彩。
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正值妈祖100岁诞辰,福建南日船民在渤海因大雾迷航。危急时刻,船队右前方出现一盏红灯,耳畔传来女声指引:“不要怕,跟我走!”于是,船队跟随红灯缓缓前行,顺利驶进风平浪静的安全海域。一直等到所有船只落下帆,站好锚,停靠稳当,红灯才缓缓移向不远处的西北方向停下,一宿长明。第二天早晨,大雾散开以后,船民们发现昨夜红灯所驻之所竟是一座佛院。于是,心怀感念的船民一起来到佛院拜祭。对于昨晚红灯引航的神奇现象,船民们一致认为是海神娘娘显灵赐灯。于是,虔诚无比的船民们便在庙岛这座佛院里供奉了妈祖的灵牌。
这是历史记载有关妈祖在北方赐灯的第一个故事,也是北方供奉的第一尊妈祖灵牌,史称“北方妈祖香缘之始”,由此拉开了妈祖文化传播的序幕。
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赐庙额“灵祥”;公元1122年,地方州县与福建商会建成新庙宇;公元1125年,沙门岛妈祖庙迎来铜身妈祖铸像作为主神供奉。这尊宋代铜身妈祖像,历经900年岁月,至今仍供奉于长岛庙岛显应宫“寿身殿”,是现存最早的铜身妈祖像,堪称妈祖信仰传播的重要实物见证。
在妈祖文化北传进程中,福建等地的南方船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塑像到建庙,从妈祖信仰传播到妈祖文化交流,都投入了难以计算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若将前四座妈祖庙视为妈祖文化传播的“创业”阶段,长岛庙岛“显应宫”的建立则标志着妈祖文化进入“上市”新纪元,在妈祖信仰传播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沙门岛建成北方第一座妈祖庙的当年(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朝廷派路允迪出使高丽,船队进入与庙岛同属渤海的海域时,突然大风骤起,舟若秋叶,八舟七溺。危急时刻,莆田人保义郎李振建议祈求妈祖保佑。路允迪遂敬拜妈祖,很快风平浪静,得以平安抵岸。路允迪返朝奏明此行经历,宋徽宗大为感动,为妈祖庙赐额“顺济”。
公元1279年,闽籍漕夫船民出资,在沙门岛龙女庙原址增修屋宇殿堂,改佛院为专门奉祀海神娘娘的道场,始称“海神娘娘庙”。
公元1329年,朝廷遣使到沙门岛天妃宫(海神娘娘庙)致祭,并御赐匾额。
随着香火日益兴盛和声名鹊起,沙门岛天妃宫(海神娘娘庙)到了明代已有“北庭”之称。这一时期正是妈祖信仰在北方传播的黄金年代,黄海、渤海的岛屿及沿岸的海口与内河相继出现了大小数百座妈祖庙,这其中多数与沙门岛天妃宫(海神娘娘庙)保持着宗主关系。
随着沙门岛天妃宫(海神娘娘庙)影响不断扩大,妈祖的信仰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从沙门岛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地。当时,朝鲜使臣到中国朝贡,均乘海船往返,因为帆船主要靠风力行驶,所以他们每次返回朝鲜,一般都要在沙门岛站锚等风,其间,朝鲜使臣常常去沙门岛天妃宫(海神娘娘庙)祈求妈祖保佑,也会在天妃宫“分灵”和“乞火”。他们的从使画工,还绘制了沙门岛的山川、港湾、村落和妈祖庙的实景图。沙门岛就以这样一种宣传形式,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传播到了异邦海外,沙门岛的名字渐渐被“海神娘娘庙岛”所取代。因为庙岛在航海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显示出主角光环,“庙岛和庙岛群岛”的名字开始被航海家们标注到航海地图上了。
随着北方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到了元、明两代,南方的海运异军突起,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黄金时代。当时仅对外贸易商品的种类就已由宋代的几十种增加到220多种,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由原来的几个比邻的亚洲国家发展到亚、非、美各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远征。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稻米以及纺织、冶炼等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到大洋彼岸,而且还把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传到世界各地。
到了公元1628年,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御赐庙岛海神娘娘庙“显应宫”庙额,并诏立官庙,赐“皇帝万岁金牌”一尊,庙田90亩,并诏青州金姓道士世代住持,由当时的山东左都督杨国栋奉旨对显应宫进行大规模的扩建。
公元1684年,妈祖晋封“天后”,显应宫改为官修官建,由国库拨款管护;1691年起,经多次修葺扩建,形成“沙门九庙”建筑群,被誉为“八竑福主,北海神乡”。
公元1855年,山东等地遭受重灾,好多地方颗粒无收,京城粮食吃紧。朝廷十万火急,从江南调运粮食,漕运船只日夜兼程,北上运粮。到了九月份,天气多变,风高浪急,行船非常艰难。有一天,运粮的江南漕运船队在庙岛附近海域突遇大风,生死关头,官兵和船民跪拜妈祖,祈求海神娘娘庇护。妈祖随即显灵,海上风平浪静,最终所有人员和船只安全脱离险境。回到京城,他们将妈祖护佑船队、保护皇粮的实情报奏咸丰,大赞妈祖显灵神助和庙岛“显应宫”作为渤海“天后行宫”的重要作用。咸丰皇帝感恩妈祖护佑之功,亲笔为庙岛“显应宫”题写了“神功济运”匾额,并派钦差专程护送到庙岛,将金匾高挂在“显应宫”大殿中心位置。咸丰题词时,特意把“功”字的“力”字边未露出头,以取妈祖功德无量、功德无尽头的寓意。
纵观宋、元、明、清,妈祖共获36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升至“天后”。而庙岛显应宫从北方首座妈祖庙,发展为北方妈祖信仰中心,获御赐“显应宫”庙额与“神功济运”匾额,地位超然。其铜身鎏金铸像与湄洲岛祖庙木质雕像,同为历代妈祖庙塑像的正身范本,深刻影响着妈祖信仰的传播。2009年,《妈祖信俗》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其文化价值。
妈祖信仰能从福建跨越式传播至长岛庙岛,源于庙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徐福东渡出发地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古登州外港中心,南北交通枢纽,渔船商船的避风补给港,庙岛在航海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妈祖信仰在此落地生根。
“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妈祖文化不仅串联起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更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搭建起交流平台,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7-4 16:50 , Processed in 0.033289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