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即宁海州(今牟平)。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在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明洪武元年(1368),撤牟平县入宁海州。清康熙年间,宁海州辖今牟平、莱山、乳山全部以及文登、海阳一部分。清雍正十三年(1735),海阳置县,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从宁海州划出并入海阳县。民国二年(1913),改宁海州为宁海县;民国三年,又改名牟平县。 关于宁海“十景”之说,最早见诸康熙《宁海州志》。十景是:白塔斜阳、昆嵛叠翠、石洞烟霞、龙门归帆、牟台秋望、卢峰霁雪、海市云收、范园春晓、荆岩古寺、龙池喷雪。当时只有“十景”分题简介,没有“十景图”和“十景诗”。清同治《重修宁海州志》正文开篇有《十景图》(与康熙《宁海州志》相比,十景的顺序有变),“艺文卷”有清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进士、官至司度支兼山西布政使衔的宁海州午台南塂村(今属莱山)人杨维乔的《十景诗》(集唐)。“集唐”,即全部选用唐代作品诗句。经查,明嘉靖《宁海州志》没有关于“十景”的记载。由于牟平历史沿革的原因,后来人们习惯将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宁海十景”称为“牟平十景”。 白塔斜阳 在宁海州城南里许,有两座白石塔,创建于元代。但当时为何建这两座塔,无他可考。康熙《宁海州志》记载:“白石双塔,夕阳影下。”同治《重修宁海州志》“州境总图”显示,两座塔位于州城外东南不远处。相传,两塔间距丈许,近看东西走向,远望则南北、东南、西北均成一线,故时称“转阳塔”。每逢落日,塔座早已昏暗时,塔顶和两塔之间的缝隙有残阳余辉,形成一道难得的美景。 昆嵛叠翠 昆嵛山,为胶东半岛东部最高峰。方圆百里,巍峨耸立,万仞钻天,峰峦绵延,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多有清泉飞瀑。泰礴顶系昆嵛山主峰、胶东极巅,登顶观,一览众山小,苍海眼底收。康熙《宁海州志》记载:昆嵛山,“密岩耸秀,宛如拥髻堆螺。”康熙年间文登县知县王一夔《昆嵛层岚》诗云:“凌霄山色接空灵,点点晴岚列翠屏。海暗气吞千仞白,峰高影入半天青。悬崖飞瀑吼阴雪,峭壁横林拂晓星。鸟语溪声喧不断,钟鱼风送上方听。” 石洞烟霞 烟霞洞,位于昆嵛山西北隅,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椭圆形,深七米,高三米,洞壁上刻“烟霞洞”三个大字。洞外,峰峦环抱,壑谷幽邃,杉柞掩映,危岩矗立,石径回绕,逶迤多姿,奇秀壮观。每当阴霾天气,山头白云缭绕,滴翠浮青,云海如浪,烟雾缭绕,并时有霞光出现,或明或暗,宛若烟霞缥缈,景色奇绝。康熙《宁海州志》记载:“碧洞生烟,青霞缥缈。”此洞僻静清幽,背山傍水,藏风聚气,历来成为道人居士潜心修炼、讲道阐玄之处。金大定七年(1167),咸阳道士王重阳自终南山云游东下,聚徒讲道于烟霞洞中,并收邱处机等七个弟子。后以此为中心,创立了道教中的一个新的宗派——全真派。 龙门归帆 龙门港口,在宁海州城西北二十余里西泊子村以北。龙门港得名源于其港口深入内陆,状如龙首,涨潮时海水涌入港内,声啸似龙长吟,退潮时宛若龙口吐水,煞是壮观。康熙《宁海州志》记载:“烟水高低,渔人往复。”当时龙门港口相当繁忙,鱼汛时节,晚霞西下,海天一色,百船归港,鱼虾满仓,景象壮观。并且时常有大量商船登岸,生意相当兴隆。 牟台秋望 康熙《宁海州志》记载:牟台,“在金水河(注:一名沁水河)之西岸。”同治《重修宁海州志》记载:“牟台,在牟山之东阜,迤东而南,前有从祠,下临沁水,南枕长堤,乔木荫森,凝眸豁爽。”“有牟侯祠,相传为牟侯别墅,台址现存。”民国《牟平县志》记载:“牟台,在县东北三里。地势高敞,便于登临山海。” 卢峰霁雪 卢山,在宁海州城东二十里,俗名芦其山。元《齐乘》记载:“与大岘山、东牟山相连,上有望海台(注:卢山北距海十里)。”康熙《宁海州志》记载:“数尖青霭,掩映生辉。”同治《重修宁海州志》云:卢山“峰峦陡峭。城中望之,飞青舞碧,如披画图。”每逢雪后天晴,卢峰银装素裹,白雪皑皑,阳光映照,分外娇娆。 海市云收 说起海市,很多人知道蓬莱海市、烟台海市,其实牟平也多有海市奇观。明嘉靖《宁海州志》记载:“每春夏之交,海气变幻,为城郭、人物、舟楫、旌旗,谓之海市者,与蓬莱阁所见者同。” 康熙《宁海州志》记载:“春夏之交,微雨初晴,或为物象,或为囷廪。”同治《重修宁海州志》云:“沙门市见称于坡仙,之罘市见称于秋谷。宁海无市非无市也,无名人歌咏之以显也。”坡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元丰八年(1085)任登州太守,曾作着名的《登州海市》诗。秋谷,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清康熙年间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曾作《雪晴过海上适海市见之罘下》诗。该志说“海市在州城北沿海一带。”并认为,宁海州的海市之所以不出名,只是因为没有名人名作的传播而已。 范园春晓 范园,在宁海州城南二里,今牟平城南雷神庙西院。这里原是金朝宁海州学正范怿之侄范明叔的花园,俗称范园。园内原有玄都宫、宜老亭等建筑。元高晔《重修玄都宫记》记载:地处州城南的范园,“地形豁爽,气象郁葱,左控芦山,右瞰武宁,前列岿峰,后依古郡,缭长河之沃流,荫乔木之萧森。”康熙《宁海州志》记载:“范明叔之故园,马丹阳之仙迹。”当时范园内“奇葩异果,藤架芳丛,靡不可人。”每逢春晓,太阳初升,林木葱翠,鸟语花香。 杨维乔《范园春晓》:“山翠近南深,鸣驺亦屡寻。晴花送远日,香气满幽林。人事空怀古,风流独至今。赏称佳丽地,随兴欲抽簪。” 荆岩古寺 荆岩寺,又称荆山寺,在荆山之西麓(今属莱山)。相传始建于唐代贞观五年(631),唐昭宗光化年间(898)重修,最后重修于清代。康熙《宁海州志》记载:“隐隐日可踈钟声,云烟出没之内。”同治《重修宁海州志》云:“金、元时古刹也,多古碑及名僧塔。林岚幽邃,庙貌庄严。” 龙池喷雪 嘉靖《宁海州志》记载:“九龙池,在州东南三十五里,苍山之阴。本一石坡,自上而下,成池者九,或为瓮盎,或为盆缶。水亦自上递入九池,虽旱极不竭,北入于海。上有神祠,岁旱祷焉。”康熙《宁海州志》记载:“苍山之阴,山顶出泉,如盆如缶,流为九坎。”明代宁海州同知焦希程曾有诗曰:“谁将一片石,第凿九龙池。淑气千峰合,灵源万木滋。境幽人不到,迹隐世难知。料得池中物,风云会有时。”时至今日,春日细流涓涓,清澈见底;夏则飞瀑奔湍,风激悬流,如撒珠喷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