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大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过了腊八就是年”,熬腊八粥、憋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辞灶、二十四扫尘、二十五做豆腐……胶东一带的年俗大同小异。 时光倒退几十年,烟台市民的忙年,离不开一个“吃”字。采买年货,又炖又蒸又炸,真个把人忙得团团转。“腊月二十三,离年只有七八天”,忙年的程序开始倒计时。每到这时,市区各个菜店就贴出通知,开卖年货了。通知上有供应的品种、价格、数量及购物证号码。年货凭票证供应,按户供应的有:猪头、鸡、劳子(鱼)干、豆腐、海蜇皮、虾皮、大枣等;按人头供应的有:鱼、鸡蛋、猪肉、海米、粉条、白糖等。 其中,猪头是年货中的重头戏。大年初一待客,上一碟子猪头肉,胜过现在上一道红烧海参;两只猪耳朵,加上两毛钱的冻精,可以打一小盆猪耳朵冻;猪口条可炒可拌;炖猪头的肉汤,可做美味的大菜。能买到一个大个儿的猪头,是当时多数人的梦想。但菜店供应的猪头,大小不一,有十几斤重的大猪头,也有只有六七斤重的小猪头(烟台人叫“小狗头”)。 带口条的猪头是三毛七分钱一斤,不带口条的三毛五分钱一斤。当然,人人都想买带口条的大猪头。 供应猪头的第一天,有的人半夜就到菜店排队,挨冻也在所不惜。但,即使是排在最前面的人,也很少能买到十多斤重的大猪头,因为大个儿的多从“后门”走了。买回的猪头上有许多细毛,一定要收拾干净。把松香搁小铁桶里,放到炉子上加热化开,将滚烫的松香浇到猪毛上,凝固后,连松香带猪毛一块儿扒下,回炉再加热。如此反复操作,直到猪毛除净为止。然后,将猪头从猪鼻中间纵向劈成两片,取出鼻腔中的粉红色的软骨(烟台人叫“臭鼻子”)丢掉。把两片猪头放到大盆里放水浸泡,再用开水“冒”一遍,就可以下锅烀了。 腊月二十七八,要蒸饽饽,这是最累最耗时的活儿。 过年的饽饽,面一定要硬。发好的面既硬又散,要反复用力才能擞(方言发音,即揉面)到一块儿。这个活儿大都由男人们承担。擞面时双腿跪在炕上,双臂用力擞。抟好的饽饽插上大枣,放到热炕上饧好后,装锅。锅烧开后,要慢慢地拉半个小时的风匣,一锅饽饽才能蒸好。三十多斤面的饽饽、莲子要忙到下半夜才能蒸完。早晨强睁开眼皮,两臂酸痛,照常上班,晚上回家还要蒸发糕、蒸豆饽饽,也得忙大半宿。 腊月二十九,忙年进入最后冲刺。这一天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炸。用一年中省下的几斤花生油炸年货。先炸馓子,猪大油加糖调的面,香脆易存,极受欢迎。烟台人过年,一定要炸劳子干。把发好的劳子鱼干切成小块,勾好芡下油炸,这叫作炸花鱼。吃起来,鱼肉一丝一丝的,又有嚼头,是烟台人过年必备的佳肴。还要炸些肉细味美的刀鱼,熏点鲅鱼。炸完这些,大半天就过去了,忙年基本结束。接着,理发、洗澡、穿新衣,干干净净迎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