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胶东大鼓——烟台文化艺术瑰宝

2017-6-20 09:27|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1508| 评论: 0|原作者: 曲建鹏 李芳禄

摘要: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胶东大鼓是产 ...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从最早演唱盲调的艺人、乾隆初年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至今已有260年左右的历史。2006年,胶东大鼓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胶东大鼓最初为盲人所创,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胶东大鼓自产生之初即伴随着盲人艺术家的辛酸血泪。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盲艺人以此走街串巷讨生活,演出形式以占卜为主说唱为辅,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此时可谓“萌芽时期”的胶东大鼓,其曲目比较通俗,伴奏乐器单调且伴奏、表演均由一人完成,为其后期的丰满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推进、交通的发展,各地的交流不断加强,由此也带来了各地文化、艺术上的不断碰撞、摩擦。到了清康熙年间,东北的“靠山调”、“满洲转”以及京津的京韵大鼓、两河大鼓、京剧、梆子、落子等纷纷传入胶东,为胶东大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温床。当地说书艺人不断吸收外来因素,将其融入胶东大鼓,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早期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再其后有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莱阳徐尚厚,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福山刘行有。同治年间(公元1868年),黄县(今天的龙口)的著名艺人丁武臣,在“盲人调”基础上,吸收当地渔号、山歌以及民歌等音调,创出了一种音调高亢、起伏、婉转的头腔和一些具有叙述性的新调,发展为具有主曲和插曲的说唱形式。他将以前简单的联曲说唱体制改为了主插曲体的说唱形式。这种体制上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今天胶东大鼓的雏形。


胶东大鼓产生于民间,因此在演出曲目方面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初期,盲艺人们所演唱的大多是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些段子。为了方便管理,每一个县说大鼓书的艺人都有一个组织机构严密的盲人自治组织,叫“三皇会”,所谓“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会主要由长、副、判、管、律、政、臣、理、拘、查十个职位组成。长即会长(俗称瞎官),每年农历5月5日召开一次三皇会,由会长负责召集,主要是整顿纪律,对违反帮规的盲人进行惩罚。至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开始用它来说新书,影响进一步扩大。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与其它地区流行的大鼓无异,所以也叫大鼓,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故有福山大鼓、蓬莱大鼓、荣成大鼓等等。直到1949年9月,梁前光在青岛大众游艺社演唱时,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色及由胶东各地大鼓合成诸因素,正式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在我国近代革命史上曾起到的过积极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于此深刻体现出胶东地区盲艺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盲人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传承,才使得我们的民族艺术瑰宝得以星火相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有梁前光、王志部、刘国卿等。


梁前光(公元1916~1973),鼓词家、胶东大鼓梁派艺术创始人。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胶东盲艺人激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中共北海地委派当时在北海剧团的梁前光,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梁前光对战区的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边写边排边演,及时进行宣传,陆续创作出《打大黄家》、《上营战斗》、《儿童英雄李大鹏》等一批宣传抗战的新作品。这些新鼓词通过“盲训班”的教唱,流传整个胶东,被誉为“革命大鼓”。1944年11月25日《胶东大众》曾为此做了专门报道,盲人训练班有力地推动了胶东大鼓在根据地的广泛传播。

王志部,出生于栖霞市蛇窝泊镇东夼村,胶东大鼓东张派传人。13岁,他便跟随著名大鼓书传人张振宝学艺三年,之后加入盲人抗日救国会担任组织委员,一边说唱大鼓书,一边把盲人组织起来,宣传抗日救国。建国以后,他一直担任盲人曲艺队的组织委员,能说唱70多个大鼓书,是栖霞胶东大鼓领军人物。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实践,胶东大鼓的羽翼逐渐丰满,各地的艺人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呈现出派系的划分。胶东大鼓的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主要流行于胶东北部沿海一带的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曲调明快、婉转,起伏、旋律性强,富有浓厚的胶东乡村风味,在胶东大鼓中影响最大。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东路”流行在胶东东部沿海一带的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剧腔精悍利落,朴实大方,富有口语化,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在胶东南部沿海一带的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曲牌较多,具有浓郁的民间地方戏曲风味和当地民间歌曲的色彩。

胶东大鼓的板式在胶东地区盲艺人说书音乐基础上吸收西河大鼓音乐及当地民歌“满州转”、“烧纸调”等音乐发展而成,其音乐结构是由主题的【起腔】、【平腔】、【快板】,与过渡性的【二板】、【落板】、【刹板】等共同组成。

早期的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只有圆鼓、日月板和大三弦。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后来由于胶东各地的戏曲兴起,这些戏曲多数用坠琴、洋琴、二胡、板胡等乐器伴奏,表现力较强,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胶东大鼓受此影响,逐渐地采用了戏曲乐队的伴奏形式,增加了坠琴、洋琴、二胡、京胡、四胡等多种乐器。这种以小型乐队伴奏的形式,在“盲救会”组织起来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日月板一直是胶东大鼓独特的伴奏乐器,由两片形状不同的钢板(也有铜版)制成,也叫“天地板”。其形制的设置与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



胶东大鼓的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 、《双兰记》等20余部。其中《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紫金镯》、《蜜蜂记》、《呼杨合兵》、《天门阵》、《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红灯记》、《紫金镯》 、《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胶东大鼓饱含着岁月的沧桑一路走来,其中既包含了勤劳淳朴的胶东人民的智慧,包含了民间盲人艺术家的辛酸,包含了胶东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4-30 16:02 , Processed in 0.035122 second(s), 1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