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老烟台 查看内容

最后的“大瓜篓”

2018-7-11 09:16| 发布者: sun| 查看: 1294| 评论: 0

摘要: “大瓜篓”,是长岛人对情有独钟的大帆船的一种称呼。 图 / 沈荣民 刘延安是长岛木帆船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年近7旬的刘延安做了一辈子船,现在是岛上为数不多的大帆船工匠和岛内外小有名气的仿古工艺船模艺 ...

  “大瓜篓”,是长岛人对情有独钟的大帆船的一种称呼。 图 / 沈荣民
 
刘延安是长岛木帆船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年近7旬的刘延安做了一辈子船,现在是岛上为数不多的大帆船工匠和岛内外小有名气的仿古工艺船模艺人。
“大瓜篓”,是长岛人对情有独钟的大帆船的一种称呼。《长岛县志》记载:“60年代以前,海洋捕捞船主要是木帆船。按船形基本可分为大船和榷子两种。大船:载重20吨以上,船体较大,续航能力强。因船型似'瓜篓'故称'大瓜篓'……20世纪初,砣矶岛有大船300只,黑山岛有28只,钦岛、隍城岛和北长山岛各有1-2只。1946年,砣矶岛剩下107只,黑山岛剩下3只。1951年,大船增至57只……1962年,全县大船有70只,为建国后大船数量最多年份。”
 帆船时期的“大瓜篓”,伴着岛民走过了大约350年的路程,承载着长岛几百年的渔家历史。长岛人刘文权著的《长岛渔家》一书,对"大瓜篓"的制造工序、造船工匠、拉坞与修船以及她的传奇历史有着详尽的记载。清末民初,“大瓜篓”曾远到朝鲜打青鱼,时有“迎春花开,打柞来家”(即回来时捎一船柞木)之谣。

 

1946年春季渔汛,长岛"大瓜篓"曾经创下一网捞上八船“金”的奇迹。"大瓜篓"上的长岛渔民在莱州湾渔场打渔,一网下去捕上来30万斤黄姑鱼,足足装满了8只"大瓜篓"满载而归。“大瓜篓”的辉煌,随着机帆船的兴起渐渐消失。留下记忆的就是砣矶岛等海滩上,残留着大帆船的残骸和部件,再也找不到一条完整“大瓜篓”的身影了。
在老一辈的长岛人看来,“大瓜篓”更像是汪洋大海上空飘荡的一曲豪迈的渔民号子。
做了一辈子船的刘延安,要让“大瓜篓”复活。
刘延安的外祖父吴本道是岛上有名的大木匠,一生造过载重20吨~50吨的大风船10多艘。刘延安从小心灵手巧,勤学好问,受外祖父的影响,当上了大木匠的"帮釜",后有幸成为外祖父的接班人。
在刘延安的船模工艺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作“大瓜篓”的大风船。
这些“大瓜篓”的模型,不仅成了航海历史的活档案、海洋文化的遗产,也丰富着海岛旅游的乡土教材。
制作了上百只“大瓜篓”船模的刘延安,不满足于仅仅作船模,他要造真正的复原的“大瓜篓”。
大帆船的建造,使“大瓜篓”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出来,不仅留住了老一代海岛人的记忆,也为后人了解并传承这段珍贵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见证和现实物体。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5-4-30 15:28 , Processed in 0.031137 second(s), 1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