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烟台故事 查看内容

一个瑞士女孩的烟台记忆

2021-5-31 09: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2| 评论: 0

摘要: 3-68伊迪斯的父亲华格利。 近代烟台,作为一个开埠城市,以其美丽的风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大量西方人在烟台工作、生活。烟台,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20世纪20年代左右,一位出生在俄罗斯的瑞士七岁 ...

3-68

伊迪斯的父亲华格利。


近代烟台,作为一个开埠城市,以其美丽的风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大量西方人在烟台工作、生活。烟台,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20世纪20年代左右,一位出生在俄罗斯的瑞士七岁女孩随家人在烟台生活了三年之久。回国后,她写下了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记述了她在烟台的这段“像是一场梦”一般的生活经历。

定居烟台
1919年9月末,一位出生在俄罗斯的瑞士女孩伊迪斯(Edith Voegel)随父母和家人来到烟台。伊迪斯的父亲华格利(又名非吉利)是俄义勇船行(Russian Volunteer Fleet,亦名俄罗斯义勇舰队)派驻烟台的商务代表,义勇船行是当时俄罗斯最大的商业船队(商用兼军用),总部设在海参崴。华格利在海参崴时,就开办有自己的船务代理公司,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在海参崴有两座楼房、大量土地以及海边别墅,并雇有中国厨师、女仆和园丁。全家在海参崴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1919年秋,海参崴被占领,要求外国人48小时内离开俄罗斯。由于华格利全家具有俄罗斯和瑞士双重国籍,他们没有被立即驱逐出境,但处境已是岌岌可危。此时,华格利正好被义勇船行任命为驻烟台的商务代表。1919年秋的一个深夜,华格利携全家偷偷爬上一艘早已联系好的商船,逃离海参崴,前往中国。
经过一番周折,伊迪斯全家在烟台安顿下来。他们的居所在烟台山西侧山脚下的一座西式平房里面。这座房子背山面海,推开窗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进出烟台港口的船只。这座房子也是义勇船行驻烟商务代表的办公室。平房离东海关码头不远,既便于在东海关为进出口货物报关,也便于监督轮船上货物的装卸,而且离存放货物的栈房也不远。

3-69

伊迪斯的父亲华格利来烟台的签证。


伊迪斯一家来到烟台后,他们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海滨城市。伊迪斯在回忆文章中提到:
芝罘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海港城市,坐落在直隶湾(1929年改名渤海湾)南岸。这里的欧洲人街区非常小,中国人居住的街区很少有大房子,这些街区大多是由低矮的房子和狭窄的街道组成。这里是整个中国北方最适宜居住生活的地方。整个夏天,海边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这里游泳、嬉戏。

法国女校学生
从1919年到1922年,伊迪斯全家在烟台居住了三年。对于这段经历,伊迪斯在她的文章中称“一切都像是一场梦”。

3-70

伊迪斯在烟台的家。

3-71

伊迪斯所就读的法国学校(打××的建筑)。


起初,伊迪斯的三个姐姐在烟台山东南侧的法国女校就读。法国女校是烟台法国天主教方济各会创办的学校(也称作烟台修道院学校)。第二年,七岁的伊迪斯也到法国女校就读。伊迪斯记述了她在法国女校读书的经历——
暑假结束后,妈妈和姐姐们带我去法国女校。学校紧靠海边。在这里,无论是学习还是做游戏的时候,总能听到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当我们穿过长长的修道院入口进入学校,一个年长的嬷嬷把我们领入接待室。她敲了敲挂在墙上的钟,提醒有客人来了。然后,一个修女出现并和我们打招呼。妈妈告诉她我应该现在就入学。当我看到妈妈不能和我一起进入教室的时候,我开始哭泣。修女把我抱在怀里,用非常和蔼的声音和我说话,她把我带到教室。我的注意力立刻被新的环境所转移,停止哭泣并四处张望。
我们的教室就设在一个长长的两层楼上。二楼住着寄宿学生,楼下是三个大的、明亮的教室。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哈尔滨的俄罗斯女孩,她们只能在暑假的时候才能回家。但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女孩。学校把这些女孩分成三个年级。当然,我在最低年级的那个班级。
在教室里,黑色的学生桌椅紧靠墙边。教室的尽头,是老师的桌子和一个大黑板。寄宿学生穿着白领黑色百褶连衣裙,夏天时,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
我的老师是一个年轻的修女,一年前她刚刚晋升为修女。我们非常喜欢她,因为她总是非常快乐。但她也非常严厉,我们跟着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学校里,我们只能说英语和法语,所有的课程也只用这两种语言来讲授。但我在学校里只学习英语。因为在家里,我跟妈妈学习了德语和俄语。妈妈说:对你的小脑袋来说,这三种语言就足够了。
一学年的学习结束后,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在放假前,学校举行期末典礼。烟台的天主教神父、领事们、学生家长和亲属被邀请来到学校。首先由校长讲话,然后颁发奖品、证书。奖品有彩色的珐琅十字架等。我的姐姐们也曾经多次获得这些纪念品。那些将要离开学校的学生则会获得她们在校学习的证明———毕业证。仪式结束之后,开始进行文艺表演,有唱歌、诗歌朗诵和舞蹈节目。在表演时,女修道院院长还会亲自给我们每人分发一小袋糖果,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亲吻她的脸颊。

芝罘岛远足
除了在法国女校读书,伊迪斯还记述了她在烟台的一次旅行经历——
在一个夏日晴朗的早晨,我们的中国厨师和佣人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野炊工具,因为我们想在野外待一整天。船长在岸边清理摩托艇,船长的父亲在保养挂在舷外的马达。我们这些孩子们在码头上高兴地跑来跑去,恨不得马上就能乘船出发。最后,马达保养好了,各种野炊的东西装载完毕,我们坐到各自的座位上等待出发。这艘摩托艇很大,能乘坐18个人。我们一共有12个人,包括我们全家、厨师、佣人、姐姐的两个朋友和船长。最终,马达颤颤巍巍地发动了,摩托艇向平静的大海进发。佣人非常胆小,他坐在摩托艇的中间座位上,双手紧紧地抓住座位,看上去非常害怕。

3-72

伊迪斯全家。


我们的目的地是烟台山对面的芝罘岛海滩。为了到达那里,摩托艇穿过港口,绕过长达一公里的大坝尽头,才能够向目的地直线前进。当我们靠近陆地的时候,发现由于海水退潮,我们的摩托艇不能靠岸。大家都脱下鞋子和袜子,涉水上岸。在岸边我有点害怕,因为在沙子里有无数小小的沙蟹爬来爬去,看上去像蜘蛛一样,踩上其中一只也会感到不舒服。
到了岸上,我们要寻找一个搭帐篷的地方。大家把野炊工具、毯子和枕头带到那里。妈妈在监督厨师准备午餐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在旁边嬉戏。午餐结束后,我们这些孩子们也熟悉了周围的环境。我们就向陆地深处进发。首先要穿越一片生长着豆子的农田,但爸爸说那是花生。尽管花生的叶子像豆类的叶子,其实它的果实是在土里生长的。穿过这块田地,我们遇到了一个小农庄。农庄男主人不在,只有他的老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家。他们非常高兴地向我们展示他们的住所。他们夏天住在一个小木屋里面,门是由苇席编织的。木屋顶上坠满了饱满的水果,果实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这家农庄主人的妻子和她的小孩在磨玉米粉,我们饶有兴趣地围着观看。一头蒙住双眼的驴子拖着一个木杆,木杆又带动着磨盘不停地转圈。过了一会儿,农庄主人的老母亲招呼我们跟着她走,两个小男孩也尾随在后面。我们来到了一个人工挖掘的小池塘前。这里的风景非常漂亮。池塘里面长满了鲜艳的荷花,荷叶之间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池塘边种着一些高大的花卉,花朵是红色的,有着郁金香的外形,闻上去很甜。这里的农民每天都会砍一些带到市场去卖,因为当地的欧洲人非常喜欢这种花。在池塘边,爸爸尽情地为我们照相。
这一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一直玩到傍晚,大家才意犹未尽乘坐摩托艇回家。这次远足,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3-73

伊迪斯(左)和弟弟在玩耍。


烟台的节日
在烟台居住的三年期间,伊迪斯也怀揣着一个孩童的好奇心和视角,对烟台人的节日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烟台,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是新年。所有中国人都会庆祝这个节日,但由于人们的经济情况不同,过节的时间或长或短。当然,即使是最穷的苦力也会过两天节日,而富有的商人,在新年后的一个月内,他们的商店每天只营业一个小时。
中国新年不会在公历一月份开始,因为他们使用阴历,新年往往在公历的二月份庆祝。在年前两到三天,中国人每家都准备了大量的年货,有水果、糖果等,当然为儿童准备的玩具也必不可少。

3-74

伊迪斯的父母在烟台山下居所庭院里。


除夕夜,没有一个中国人会躺下睡觉,大街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照亮了。早上,烟台城里大街上人来人往,相互认识的人们彼此亲切问候。这一天,人们几乎整天都待在外面。街上,不时有燃放的烟花、射向天空的爆竹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小男孩们最感兴趣的是将爆竹扔到过往的行人或拉洋车的苦力脚下,惊吓他们。在春节的头两天,街道上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然而,对最穷的人来说,这两天之后,他们的生活又回归到和平时一样忙碌的状态之中。不过,新年那一个月的最后两天,无论穷人和富人都要庆祝。
庙会节日在当地显得非常郑重。庙会期间,烟台的寺庙周围会点燃很多蜡烛,还有佛事活动。这一天,一支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队伍出现在城里的大街上,这支队伍后面是一群尾随看热闹的人。走在这支队伍前面的是穿着红色僧衣的和尚,后面是吹着喇叭、敲着鼓、拉着二胡的乐队。中国喇叭可能像瑞士的阿尔卑斯号角一样长,但不能吹奏曲调,只能吹奏一些由高到低的特定乐音。在这些乐队后面,是一群踩高跷的人,他们戴着面具,大声喊叫着。在几乎每个街道路口,都有一张准备用来做供桌的小桌子。游行队伍走到路口,就会绕着这张供桌转来转去,同时会有一长串鞭炮被点燃。这支由和尚带领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巡游一天,直到晚上才返回寺庙。
从小女孩伊迪斯对烟台的描写可以看出,她是越来越喜欢这座海滨城市了。不幸的是,她父亲华格利在中国的事业却走向了尽头。1922年,华格利的老东家俄义勇船行被苏俄政府接收,新政府解除了与伊迪斯父亲华格利签订的劳动合同关系,并派出了新的驻烟商务代表。新义勇船行对他以前为公司垫付的资金也不予赔偿。这意味着华格利既失去了工作,也几乎没有了积蓄。更雪上加霜的是,华格利在海参崴的房产、土地也全部被新政府没收,他们返回俄罗斯的退路也被堵死了。无奈之下,1922年12月底,伊迪斯全家乘船离开烟台,经上海返回祖籍国瑞士。
回到瑞士后,年仅十岁的伊迪斯把她在烟台的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文章引起了她的一位老师的兴趣。六年后,这位老师又把这篇文章推荐到瑞士格拉鲁斯市的《新闻报》上发表。伊迪斯在烟台的这段生活经历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3-75

伊迪斯(前排左)全家在烟台的家门前合影。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30 23:20 , Processed in 0.031796 second(s), 1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