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特别策划 查看内容

海阳秧歌

2017-2-4 16:49|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843| 评论: 0

摘要: “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这是一首自清朝雍正年间流传至今的歌谣,虽然现在已难看到往昔盛况,然而海阳大秧歌早已是年节必不可少的活动确是毋庸置疑。海阳秧歌是一种古 ...
“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这是一首自清朝雍正年间流传至今的歌谣,虽然现在已难看到往昔盛况,然而海阳大秧歌早已是年节必不可少的活动确是毋庸置疑。


海阳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12月份又奉调参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时任省领导的亲切接见和赞扬。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1996、19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农历腊月开始,整整一个半月,几乎所有中国人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种忙碌而甜蜜的状态。他们用四季所得精心炮制年味,敬天地,礼神明,寄托对家人的情节,抒发对岁时的感怀。时代在变,新春的习俗也在悄然改变,但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生活方式和礼俗秩序的非物质文化依然生机勃勃,这就是非遗传承中的年味。

上一篇:胶东饽饽下一篇:年画的背影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9 09:38 , Processed in 0.031745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