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书香烟台 查看内容

文化实验室,社区教育新模式

2017-12-29 10:08|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966| 评论: 0|原作者: 文/张硕、图/安德里亚 雷博思

摘要: 社区教育,源于欧洲。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人柯隆威等人创办的“民众学堂”应该算是社区教育的雏形。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 ...

社区教育,源于欧洲。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人柯隆威等人创办的“民众学堂”应该算是社区教育的雏形。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公共活动。在美国,社区教育则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有别于学校教育的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项目的实施主要根据社区公众的实际需要来组织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其中,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由策展人、艺术家一起介入社区的“文化实验室”项目是一个很好的社区教育范例,它成功地将展览活动移植到社区,打破了美术馆“墙”的概念与界限,为美术馆教育拓展了一种新的实践模式。
史密森尼学会是美国的一个文化象征,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机构,该学会的使命是“增加和传播知识”。除了19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全年向公众开放以外,它还有9家研究机构,为博物馆教育、展览、典藏等相关活动提供学术与研究支持。史密森尼学会为社区公众每年定向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不仅传播知识,还致力于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互动体验,从中获得快乐和感悟。

“文化实验室”是史密森尼学会众多社区教育活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介入项目,它的主体是由策展人、艺术家、公众(参与者)三者来一起架构的,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社区咨询和调研基础之上策划实施的。在当下,作为公共项目的策划者、传达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策展人正以多重身份介入社会关系之中,成为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产生关联并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在“文化实验室”项目中,策展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但与其它展览不同的是,该项目对于策展人的选择方面较为灵活,它可以放手交给能够做出好的策划方案和具体实施的社区人群,策展人不一定要有专业的策展背景,只要你熟悉社区的需求,人人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其次是在艺术家的选择方面更为务实,项目先由艺术家提供作品或图片,经由社区策展人反复遴选从中决定哪些艺术家和作品可以入围展览。从项目的立意和组织阶段开始,展览就始终围绕在社区公众的需求层面来策划和实施,以保证展出期间会吸引更多社区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文化实验室”项目是史密森尼学会针对特定社区、特定人群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策划实施的美术馆社区教育项目。项目具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针对性,它有特定的目标和受众群体;二是富有挑战性,策展团队的不同身份使展览本身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三是不可复制性,“文化实验室”项目所要服务的社区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项目方案也会不尽相同。
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展览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史密森尼学会“文化实验室”项目融合舞蹈、音乐、科技、装置以及诗歌创作等综合形式于一体,突出引导功能,注重公众的视觉体验与身体参与。同时,艺术家自始至终都全程参与其中,除了为观众进行现场的导览,还要引领观众参与和互动。“文化实验室”项目以丰富而充满想象力的展览内容,吸引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数以万计的社区公众参与其中,达到了主办者预想的活动目的。
“文化实验室”项目的实施反映出美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诉求。通过策展人、艺术家与公众的参与互动以及作品丰富的呈现,构建起一个可供集体表述的文化空间,特别是边缘群体的参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如其“文化实验室”宣言所阐述的那样——人人享有“归属感”,人人享有“平等”和“在场”的文化。
我国的美术馆教育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各地美术馆偏重展览而轻视教育的现状依然存在。虽然许多美术馆已经成立专门的教育部门,但是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响应方面却又参差不齐,教育模式和内容往往单调乏味,形式雷同,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于新时期社会及公众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对新形式下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主要矛盾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应对。
二是对于如何建构美术馆教育体系没有认知,也没有思考,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有效的机制保障。
三是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专业团队建设和扶持力度不够,美术馆缺少专业的美术馆教育人才。
四是对于美术馆服务社会,美育大众的责任意识淡泊,“有位无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缺失。

所以,相对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推出的“文化实验室”项目,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需要重新考量和定位。现阶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以应对社区教育的挑战:
一是建立与社区的信任关系。做之前需要长期的交流沟通和必要的社区调研准备,了解到社区以及社区公众的真正需求,彼此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有针对性的策划实施符合社区文化背景的展览项目。
二是确立“展览既是教育”的理念。打破以往将展览送到社区,布置好了就完成任务的旧观念,重点考虑我们的社区展览究竟能够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教育和引导,要与展览策划同期出台配合展览项目实施的针对社区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教育活动计划。 
三是突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意识。我们的社区教育活动应增加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吸引和调动起公众的参与热情,在尽量节约公共资源和成本的前提下,使展览活动发挥出最大化的社会作用。
四是注重信息和数据的整理收集。活动前期的社区调研应该与活动结束后的数据信息整理工作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工作体。如对于活动的参与人数、年龄结构、职业情况、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采集梳理,将成为美术馆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分析依据和实践成果。
史密森尼学会与策展人、艺术家一起合作的社区“文化实验室”项目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会是长期的。我国的美术馆教育需要加快步伐,学习和借鉴国外美术馆同行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拉近与其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但不必照搬,要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我国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量身打造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美术馆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源于欧洲。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人柯隆威等人创办的“民众学堂”应该算是社区教育的雏形。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区教育的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公共活动。在美国,社区教育则被普遍认为是为社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状况的所有成员提供的有别于学校教育的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项目的实施主要根据社区公众的实际需要来组织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其中,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由策展人、艺术家一起介入社区的“文化实验室”项目是一个很好的社区教育范例,它成功地将展览活动移植到社区,打破了美术馆“墙”的概念与界限,为美术馆教育拓展了一种新的实践模式。
史密森尼学会是美国的一个文化象征,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机构,该学会的使命是“增加和传播知识”。除了19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全年向公众开放以外,它还有9家研究机构,为博物馆教育、展览、典藏等相关活动提供学术与研究支持。史密森尼学会为社区公众每年定向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活动,不仅传播知识,还致力于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和互动体验,从中获得快乐和感悟。
“文化实验室”是史密森尼学会众多社区教育活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介入项目,它的主体是由策展人、艺术家、公众(参与者)三者来一起架构的,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社区咨询和调研基础之上策划实施的。在当下,作为公共项目的策划者、传达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策展人正以多重身份介入社会关系之中,成为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产生关联并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在“文化实验室”项目中,策展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但与其它展览不同的是,该项目对于策展人的选择方面较为灵活,它可以放手交给能够做出好的策划方案和具体实施的社区人群,策展人不一定要有专业的策展背景,只要你熟悉社区的需求,人人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其次是在艺术家的选择方面更为务实,项目先由艺术家提供作品或图片,经由社区策展人反复遴选从中决定哪些艺术家和作品可以入围展览。从项目的立意和组织阶段开始,展览就始终围绕在社区公众的需求层面来策划和实施,以保证展出期间会吸引更多社区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文化实验室”项目是史密森尼学会针对特定社区、特定人群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策划实施的美术馆社区教育项目。项目具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是具有针对性,它有特定的目标和受众群体;二是富有挑战性,策展团队的不同身份使展览本身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三是不可复制性,“文化实验室”项目所要服务的社区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项目方案也会不尽相同。
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展览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史密森尼学会“文化实验室”项目融合舞蹈、音乐、科技、装置以及诗歌创作等综合形式于一体,突出引导功能,注重公众的视觉体验与身体参与。同时,艺术家自始至终都全程参与其中,除了为观众进行现场的导览,还要引领观众参与和互动。“文化实验室”项目以丰富而充满想象力的展览内容,吸引了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数以万计的社区公众参与其中,达到了主办者预想的活动目的。
“文化实验室”项目的实施反映出美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诉求。通过策展人、艺术家与公众的参与互动以及作品丰富的呈现,构建起一个可供集体表述的文化空间,特别是边缘群体的参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如其“文化实验室”宣言所阐述的那样——人人享有“归属感”,人人享有“平等”和“在场”的文化。
我国的美术馆教育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各地美术馆偏重展览而轻视教育的现状依然存在。虽然许多美术馆已经成立专门的教育部门,但是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响应方面却又参差不齐,教育模式和内容往往单调乏味,形式雷同,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于新时期社会及公众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对新形式下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主要矛盾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应对。
二是对于如何建构美术馆教育体系没有认知,也没有思考,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有效的机制保障。
三是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专业团队建设和扶持力度不够,美术馆缺少专业的美术馆教育人才。
四是对于美术馆服务社会,美育大众的责任意识淡泊,“有位无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缺失。
所以,相对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推出的“文化实验室”项目,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需要重新考量和定位。现阶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以应对社区教育的挑战:
一是建立与社区的信任关系。做之前需要长期的交流沟通和必要的社区调研准备,了解到社区以及社区公众的真正需求,彼此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有针对性的策划实施符合社区文化背景的展览项目。
二是确立“展览既是教育”的理念。打破以往将展览送到社区,布置好了就完成任务的旧观念,重点考虑我们的社区展览究竟能够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教育和引导,要与展览策划同期出台配合展览项目实施的针对社区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教育活动计划。 
三是突出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意识。我们的社区教育活动应增加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吸引和调动起公众的参与热情,在尽量节约公共资源和成本的前提下,使展览活动发挥出最大化的社会作用。
四是注重信息和数据的整理收集。活动前期的社区调研应该与活动结束后的数据信息整理工作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工作体。如对于活动的参与人数、年龄结构、职业情况、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采集梳理,将成为美术馆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分析依据和实践成果。
史密森尼学会与策展人、艺术家一起合作的社区“文化实验室”项目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会是长期的。我国的美术馆教育需要加快步伐,学习和借鉴国外美术馆同行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拉近与其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但不必照搬,要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我国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量身打造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美术馆教育模式。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6 17:58 , Processed in 0.031101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