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泡面鱼,即把面鱼撕碎泡在卤里,有汁有面,有油有鲜,是旧时老黄县庄户人家最喜欢的一种趣吃。 旧时,老黄县有赶集的习俗,城乡大集上都有卤泡面鱼趣吃,有打棚的,有露天的,多数是一家人经营,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熬卤;有两个人专门负责炸面鱼,一个面案,用手从面堆上抓一团面摊开,形状如鱼,再割划两刀,丢至油锅;另一个人负责油炸火候,待面鱼漂浮油面捞出。集上面鱼点,有供食者用的小桌和小凳,多数是将一根树干锯成三块长板,中间宽的当桌,两边窄的当凳,腿是钉入地下的木桩。卖者将刚出油锅的面鱼放小柳条筐与一大碗卤同时送到买者面前,食者将面鱼撕开,放入卤中,吃一口面鱼,喝一口卤,有滋有味。 面鱼,因其状如鱼,故称面鱼,关东人也有称“炉箅子”的,也是因其形状取名。面鱼如油条,同是油炸面食,但做法不一,面鱼是老面发酵,施碱,且加盐,食之香软“劲道”,有咸味;而油条是油条粉发酵,为了酥脆加适量矾,黄县称油条为“麻腾”。做面鱼是个技术活,碱要合适,碱大的面鱼一股“碱性味”,碱少面鱼放油锅不爱膨胀,炸不透,中间有死面。而面和水的比例要恰到好处,施好碱的面要松软一些,能拉成鱼状,且薄厚均匀。油要烧沸,油的热度不够,炸出的面鱼不仅吃油多,且绵软不挺。当白色生面鱼,在油中发出“兹拉兹拉”声响,面鱼周边冒起小泡泡,其色由白变成金黄,再将面鱼在油中翻个,当面鱼鼓起来,金黄色,在油面上浮动,即为炸透炸熟,用长筷子夹出,穿到锅边一根横铁棍上,控油,待食,面鱼特点是外酥脆内嫩软,油香无比。 卤,是老黄县人中午吃面鱼的最佳伴侣,早餐吃的面鱼一般配豆浆,晚餐一般不吃面鱼。老黄县做卤称“打卤”,打卤有五样食材和原料不可缺,一是淀粉,加适量水将淀粉调稀,为“打芡”,水开锅后,将芡边搅边倒水中,轻轻搅动溶入沸水,不能反复搅动,搅太过了水和淀粉分离,卤变成一锅稀水,卤稀厚适中为上品。二是肉片,且有一定比例的肥肉片,漂浮卤上如片片白云,看之美,食之香。打卤的肉片不要放油中炒,要直接放入水中,过油的肉片卷曲萎缩又失去洁白。三要蘑菇,最好是浸泡的干蘑,蘑菇味足。卤最独特的美味是蘑菇香,没有蘑菇怎能称卤。四是鸡蛋,芡入锅后,将搅稀的蛋汤飞入锅中,所谓“飞”,是将蛋汤在锅中转圈泼,一丝一丝入卤,不能一下倒入,以卤中形成一缕一缕金黄霞光为优。五是酱油,锅中水沸前倒入酱油,色调至浅红为佳。当然,打卤首先是葱姜末爆锅,加水,再放其它原料。打卤除上述五样必须材料外,人们还可以按自己爱好添加,如鱼米、海米、鲜扇贝、海蛎子、虾仁等。 当今的国人很喜欢吃外国人的面包、热狗、汉堡、比萨,而旧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也非常喜欢卤泡面鱼。我的老家是老黄县宋家疃村,1892年,美籍牧师浦其维来到我们村,创办了一所哈约瀚男子学校,直至1903年司提友接替浦其维任校长,学校才从我们村迁至城东小栾家疃。浦其维在我们村住了十年,和村民混得很熟。有些富贵人家还请浦其维到家中做客。美酒佳肴他当然喜欢,但他最喜欢吃的是卤泡面鱼。浦其维吃卤泡面鱼还是家父听爷爷说的,爷爷当时在县衙做事,他每次请浦其维来家吃饭,他总会用生硬的汉语问:“田,卤泡面鱼,有吗?”爷爷笑而不答。浦其维常说:“黄县的面鱼就是美国的面包,没面包甜,比面包香。黄县卤就是美国的咖啡,没咖啡苦,比咖啡鲜,不刺激。” 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