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面塑艺人的传承梦

2019-12-25 16: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9| 评论: 0

摘要: 面塑,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资料片)面塑,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烟台面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民 ...

面塑,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资料片)

面塑,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烟台面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久负盛名。到了近代,面塑艺人受文人艺术的影响,水平和风格都发生了变化,由街头制作的民间玩具,发展为案头陈设品,把面塑提升到新的境界。曾获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王晓燕就是烟台面塑艺人中的佼佼者。而她跟面塑的结缘,还要从她的姥姥那里讲起。


耳濡目染的面塑情结

“我其实从小就喜欢稀奇的东西,不管是什么。”王晓燕回忆说,出生在海阳的她就连打铁,都能看上一上午。“小时候,每到大的节庆,都会制作面塑。而我的姥姥、妈妈,她们的手艺在村里也是很有名的。”“那时我小,家里的条件也很好,所以每当家里做面塑时,我都会在旁边看,家人也会揪下一小块面来,给我玩。就是这样玩着玩着,耳濡目染的,我开始喜欢上这门艺术。”王晓燕说,“大人做大的,我就做些小的,跟大人做的一起上锅蒸,然后再自己吃掉。”后来,一张上世纪70年代的祖谱让她有了制作人物的想法。而她的这个想法也触动了姥姥,“据她讲,以前条件好的时候也会制作人物,可后来,这门手艺就慢慢扔下了。”为了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她开始看着族谱上的人物,再加上姥姥的指导创作,制作了一些如寿星、麻姑、老人娃娃等面人。“用竹片先塑头、五官、身体,再一层层穿上衣服,这是我最早接触的捏面人。”

就这样,王晓燕开始了自己的面塑人生。“当时就是为了好玩,没去想要把面塑发展成什么样。”王晓燕说。

 用手和简单工具,即可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资料片)

孩子作业让她“大展身手”

1993年,王晓燕的女儿上了幼儿园。“因为学校都会有手工课,所以经常给孩子买些橡皮泥,但我觉得那些橡皮泥的材料不环保,便自制面团替代。”因为有老辈留下的配方,她做得非常得心应手。

就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王晓燕发现,如果颜色太单一,作品就显得很单调,于是她就想到了用一些蔬菜、水果作为“调色剂”,制作不同颜色的面。这样一来,女儿带去的作品成了幼儿园里的“抢手货”。“老师表扬,同学羡慕,让我这个当妈的也很自豪。”于是,王晓燕开始下决心研究面塑。2008年前后,她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始到处参观学习,用心研究了面人汤和几位海派面塑大师的创作特点,并参观雕塑雕刻展。随着积累和提升,王晓燕不再局限于传统手法和配方,而是收集整理了与面塑相关的民间习俗及操作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开裂、不稳定等问题。研究出既可表现人物服饰质感,又易于保存的新配方。”她说,“在制作手法上,我着眼于细节,在人物面部和手部下功夫,以求细致传神。比如眼睛制作,不再是用黑白两色面粘贴的方式来表达,而是模仿眼睛结构,挖出眼窝,放入眼白贴黑眼珠和睫毛。我又用心学习了国画的写意手法,借鉴现代美学理论,力求人物动态更具张力。”

经过这样的努力,王晓燕的作品成了烟台面塑一道独特的风景。

改变教学模式把面塑引入课堂

2013年起,王晓燕将面塑引入烟台一职专的课堂教学。“刚开始真的很难。毕竟之前都是自己做着玩,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支持,也不太会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幼儿教学的课堂语言。”那段时间,王晓燕的生活完全被书本占据,了解历史,备课,以求达到理想的理论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她想到了“艺术品”,慢慢地把面塑从一个简单的、烘托的东西逐渐向艺术品方向演变。而题材、手法的改变,也会让孩子们快速喜欢上面塑,对今后的传承也有帮助。

2015年,王晓燕在毓璜顶公园设立工作室,进行面塑文化展览体验与传承。同时在胜利路开设“面塑传承小课堂”授徒,面向社会培训面塑人才。

烟台面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久负盛名。  图/王奎乐

人物面塑的动作神态、衣纹雕琢,都惟妙惟肖。  图/王奎乐

参评山花奖让她一炮走红

2015年,第十二届山花奖评选前,王晓燕决定带着作品《金陵十二钗》参加。“那个时候,我只知道这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但对自己的作品能否获奖,真没什么信心。”可《金陵十二钗》一经展出,立马引起了围观。“这套作品耗费了我10个多月的时间,也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为了让人物生动,我专门研究了《红楼梦》,并在脑子里勾勒出最能代表她们性格的图像。”当时专家评审组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以《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故事情节为蓝本创作而成,从场景设置到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纹雕琢,都惟妙惟肖,尤其是面部表情和手势形态尤为传神,既符合现代美学理论,又兼具工笔画、国画“气韵相和”的特点。“一举成名”的她开始了自己的传承之路。“2015年以来,我就坚持各种面塑体验、公益教学、面塑进校园活动,传播普及面塑文化。在烟台一职、烟台大学附中、烟台二中设立多个面塑社团,传承面塑文化。今年6月,我还设立了第一个延凤面塑传习基地。只有创新才会有传承。老师的职责是传业授道解惑,民间文艺工作者更需要将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她说。

彩色面塑是花饽饽的“点睛之作”,且制作复杂。  图/王奎乐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3-29 19:10 , Processed in 0.034655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