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王晓燕:“面面”俱到

2021-1-6 09: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14| 评论: 0|原作者: 文/曲彩云 图/金海善

摘要: 2019 年,王晓燕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面塑传承人那些仿佛含着嗔、带着笑,那些衣袂飘飘、眉目流转,那些天上人间的烟火气,你相信是面做的吗?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面塑传承人王晓燕的工作室,我仿佛穿 ...

2019 年,王晓燕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面塑传承人



那些仿佛含着嗔、带着笑,那些衣袂飘飘、眉目流转,那些天上人间的烟火气,你相信是面做的吗?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面塑传承人王晓燕的工作室,我仿佛穿越了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和金陵十二钗笑语晏晏,斗诗逗趣;和白娘子、小青同喜同悲,爱时缠绵悱恻,恨时地动天惊……那些仿佛有血有肉有灵气、活生生的人物,只是面人。
王晓燕老家海阳,打小跟着十里八乡出名的巧手姥姥生活。姥姥的巧手里面,面点尤其可圈可点,所以小时候的王晓燕,最经常得到的玩具就是“一块面”,就在这块面的揉扁搓圆中,她的艺术人生也开始种下一棵幼苗。
“小时候姥姥家做的面食通常有两种用途,一种就是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馒头、花卷等,小孩子吃饱了有力气长个子长身体,大人吃饱了有力气干活,做得很简单,基本没有什么花样;另一种就是有特殊用途的,有各种造型、图案、色彩,完成使命才会被吃掉的面食。“比如过年时要做圣虫、宝葫芦、花饽饽,正月十五要做十二生肖的灯,清明节要做小燕子,六月六要做小兔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王晓燕听姥姥说起以前祭拜祖先时,放在家庙族谱下面的人物也都是用面塑出来的,惊讶和崇拜同时萦绕心头,她开始学习做面人。
王晓燕是个细心的孩子,她发现每到正月十五做面灯的时候,姥姥用的是豆面,而平时做其他的花样面食的时候,用的则是面粉,王晓燕问姥姥为啥十五的面灯要用豆面,姥姥也说不清楚,“就是一辈一辈这么传下来的。”还是孩子的王晓燕当时也无法确认,是因为豆面更经济,还是因为豆面的油性更适合做面灯。但这样的疑惑存在心里,让她对面塑有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也是后来王晓燕能探索面塑艺术的动力之一。
在姥姥的身边日日熏陶,王晓燕对这些漂亮的、象征意义大于饮食意义的面食更多一些感受,也更深一些了解,做出来的小动物也格外多一些灵动之气。“三四岁的时候我就会自己做小兔子了。”大约是五岁那年的六月六,王晓燕跟着家里的大人到邻居家玩,邻居家正在做按照传统风俗要做的小兔子,还有一些其他的邻居围坐着聊天。看到这个粉妆玉琢的小人儿,大家纷纷打趣,“这个小丫头手可巧了,快给巧姐姐让个地方,她做的小兔子可漂亮了。”王晓燕也不怯场,脱鞋上了炕,盘着小腿坐在面板边,一会儿一个仿佛有着生命的小兔子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大家伙面前了,“那个时候第一次有当众表演且被所有观众夸赞的成就感。”这或许是后来王晓燕在面塑艺术领域遨游的另一个动力。
上高中后,学业繁重,王晓燕动手做各种花样面食的机会就少了很多,也就过年的时候,还能和家里人一起做花饽饽、圣虫、元宝这些。
有些人手巧,但学习不灵,王晓燕则是一样也不少地巧。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上大学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农家女王晓燕一举考上了太原山西财经学院(现在的山西财经大学),还被学校选拔学习计划统计专业,“数学成绩好的都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学习对于王晓燕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轻轻松松过完大学生活,王晓燕被分配在一职做老师,教财会专业。1996年,她又自学通过考试,拿下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书。
那些年,除了回老家,王晓燕的生活里基本没有花饽饽、圣虫、小兔子、面灯……女儿三四岁上幼儿园用到橡皮泥的时候,王晓燕想起了小时候自己的特殊“玩具”,“面团不是比橡皮泥更环保安全吗?”王晓燕于是开始教孩子“玩”面团,也给孩子做一些小卡通人物、小动物,这个阶段,花样面食对于王晓燕来说,也仅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是“玩”。而手巧的王晓燕,“玩”的东西很多,她会用碎布做可爱的大象、布偶,也能剪出细致的剪纸,会编结精巧的中国结……每过一两年,“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见异思迁”的王晓燕就会换一种东西“玩”。直到2008年前后,她一头扎进了面塑的艺术海洋。“我第一次听说非遗,知道小时候我们做的花样面点叫做面塑,也属于非遗的一个项目。”政府的重视让王晓燕重新审视了儿时的“玩具”,她内心深处澎湃起激动的浪潮:这是一门艺术,是一件正经事,我要上下而求索。
从打定主意要探索面塑艺术的那一刻起,王晓燕就收起了“玩”的心态,她先后去北京、上海等地学习面塑艺术,只要遇到和面塑雕塑有关的书籍、画作、物件,都会详细了解,买回来或者拍照研究。涉及图片,动辄就是几百G的储存量,王晓燕每天携带移动硬盘,不错过任何有价值的图片。没有美术基础、不是科班出身的她深知自己做面塑只是凭借着一种感觉,欠缺理论的融会贯通,达不到高度,她大量观赏历代著名画家的画作,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阅读书画理论书籍,增加自己的艺术素养。她还拜学习艺术的女儿为师同步学习构图、色彩等。
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发动机,王晓燕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面塑艺术的研究上,有时兴奋起来,常常挑灯夜战到凌晨,他们家的灯常常是全楼最晚熄灭的一盏。平时她心里惦记的也都是面塑,哪怕路上看到一朵花一片叶子,也会想如果把它们做成面塑会是什么样子。多年来,王晓燕致力于面塑艺术的研究和创作,研发了成功的面塑配方,解决了面塑长期保存的问题。
2013年,学校开设手工课,心灵手巧的她被发掘出来,成为手工课老师。学校还尽最大能力调整出空间,为她成立工作室,王晓燕的面塑艺术探究更加如鱼得水。
聪明手巧又肯下功夫,或许就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情。2014年,王晓燕的面塑作品《金陵十二钗》在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类)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2015年,这套《金陵十二钗》又荣获“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7年,省教育厅打造第一批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旨在在校园里推广传统手艺,王晓燕成为平台主持人之一,带动面塑艺术的传承发展;2019年,王晓燕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面塑传承人。
两个相貌差不多的人,一个面无表情,一个笑容生动,自然是笑容生动的那个更美。王晓燕的面塑作品,就天然自带生动的表情,灵气浮动。这是因为她不是在做一个人偶,她做的是一个人。“追求人物的灵动,眼、脸、手以及衣服的飘动,每一个细节都赋予灵气。”这就是王晓燕想追求的艺术感觉。
姥姥去世时,王晓燕和妈妈一起为姥姥做了栩栩如生的面人,蕴含着后人对往生之人的美好祈祷;热爱红楼,她创作了大量的红楼人物;喜欢国粹,她创作了京剧脸谱;疫情爆发,她根据新闻报道创作了“危急——争分夺秒”“驰援——我们并肩”“曙光——首战告捷”等作品,生动记录了全民抗疫的精彩篇章……
在王晓燕看来,面塑艺术从生活必需品到反映记录时代的艺术形式,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文学作品人物,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场景,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卡通小动物,发展到如今,面塑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艺术创作的载体和形式。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提高了生活。王晓燕的面塑就是这样,属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提升带动着生活,她用面塑记录着身边的风景,或许是能够嗅到芳香的清风,或许是能够感受到爱的温暖,或许是亲人唇边的微笑,或许是薪火相传的感动,或许是永远流传的经典,让风景永驻,让美好长存,她做到了。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7 00:09 , Processed in 0.031544 second(s), 1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