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烟台网 首页 老烟台 查看内容

一个英国老人和一座中国城市

2017-12-26 16:01| 发布者: WANGSZEYEUNG| 查看: 872| 评论: 0|原作者: 文/权立通

摘要: 1925年,一个名叫DR NORMAN H.CLIFF的英国男孩在烟台二马路一家教会医院出生。1931年在芝罘学校上学,1942年被侵华日军囚禁,1943年转往潍坊集中营,1945年离开中国。他在烟台生活了将近18年,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 ...
1925年,一个名叫DR NORMAN H.CLIFF的英国男孩在烟台二马路一家教会医院出生。
1931年在芝罘学校上学,1942年被侵华日军囚禁,1943年转往潍坊集中营,1945年离开中国。他在烟台生活了将近18年,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
因为割舍不掉的眷恋,父亲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柯喜乐”,他一直把烟台当作自己的老家。
2006年8月14日-18日,已81岁高龄的柯喜乐再次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国城市———烟台,最后一次重访这片令他激情满怀的热土,一座他生活了17年的城市。
 
柯喜乐:“没有烟台就没有我,烟台是我的家。图/权立通

柯喜乐:烟台是我家
“没有烟台就没有我,烟台是我的家。”81岁高龄的柯喜乐虽然步履蹒跚,但一回到烟台就精神倍增。
1925年,这个英国传教士的儿子,在烟台二马路一家教会医院呱呱坠地。1927年和1929年,他的两个妹妹也先后在烟台出生。因为热爱这座中国城市,父亲从圣经里选择了三个寓意“幸福”的词,分别给他们起了一个中文名字:他叫“喜乐”,两个妹妹则一个叫“赞美”,一个叫“荣耀”。柯喜乐告诉记者,因为当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在烟台的17年生活,充满了欢乐,也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1931年,柯喜乐开始到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芝罘学校上学。当年他们在烟台的生活圈子也很窄,除了两个妹妹,柯喜乐主要和烟台的其他英国孩子一起玩耍、上学,虽然没有机会和烟台当地的中国孩子一起游玩,但是在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学校、当年的城市至今仍十分清晰。
当年芝罘学校有一个教室、一个纪念堂和一个男女合堂教室。那个时候,外国人和当地中国老百姓相处得十分友好,学校门口经常有素不相识的进城农民,给这些外国孩子煮熟的嫩玉米和当地水果吃,烟台老百姓在他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耳濡目染,柯喜乐一口流利的汉语里,至今还夹杂着浓浓的烟台口音。
忆起当年,老人一直念念不忘崆峒岛上的灯塔。那时,他经常跟随父亲坐上当地渔民的渔船,到崆峒岛上去看灯塔。站在高高的灯塔下面,隔海远远地望见烟台山下海边的洋房,他小小的心灵总是兴奋不已:“那是我的家,我的天堂。”
美好的生活很快就被侵华日军打碎了。1942年,日军占领了芝罘学校,柯喜乐和其他英、美等国的侨民一起被拘禁,先是关在烟台毓璜顶的美国长老会,后又转到潍县(现潍坊)集中营,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获得自由。

图/烟台市博物馆

珍藏了62年的记忆
怀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从1984年开始,柯喜乐开始回烟台“探亲”。有时自己一个人,有时和妹妹一起。每一次,他都能带来当年芝罘学校校友的消息;每一次,他都根据新的线索,寻访当年熟悉的烟台老人;每一次,他都为烟台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喜,同时也为年少时的建筑、遗址一点点消失感到惆怅……近几年,柯喜乐先后写了7本著作,几乎全是有关中国的记忆和发展,其中,记录童年生活的《乐道院》,几乎记载了烟台17年人生的全部经历。
2005年6月10日,在柯喜乐80岁高龄的时候,他第六次回到烟台,把自己历时几十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财力在世界各地搜罗的、记录烟台近代历史的58组126幅上世纪四十年代前的烟台老照片,从英国送回烟台。
在烟台山英国领事馆旧址内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柯喜乐告诉大家:“从1881年到1942年,烟台有一所至今仍在世界上存在着影响力的学校,她就是我的母校———芝罘学校。”他告诉记者,在这所学校里,不仅自己的母亲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他和两个妹妹也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教学水平很高,从那里走出了很多如今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科学家、医生、教授和传教士。芝罘学校旧址现位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老人说,芝罘学校的校友现在还活在世上的有300人左右,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他们每年都要聚在一起开联谊会,这些老照片,一部分就是校友们捐献的。
烟台博物馆馆长王锡平说,这些照片,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它让我们见证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期间,烟台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文化教育情况,为了解和研究近代烟台城市变迁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依依不舍的眷恋
2006年 8月14日,柯喜乐老人第七次踏上烟台的土地。
在去年第六次回烟台捐献老照片的时候,柯喜乐还说:“现在烟台的变化很大,每次回来,我都要看看烟台的旧建筑,希望今后还能常回来。”但一年之后,再次回到烟台,老人却说:“虽然我不赞成说自己已风烛残年,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已经老了,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回来了。”说这话的时候,老人明亮的眼睛突然有了一丝黯淡,脸上写满了说不尽的眷恋。
8月17日上午,柯喜乐约上被称作“烟台活字典”的著名作家、学者安家正,从二马路海军407医院附近的英国人居住区旧址,到二马路东花园外国人公墓旧址,再到四马路基督教奇山堂,一步步重访自己幼年生活的地方。
在海军407医院西边,老人满怀深情地回忆:“这是外婆的家。小时候我最温暖的地方。”
在四马路基督教奇山堂,老人流连忘返:“这个教堂,是我最要好朋友的父亲———当年基督教内地会领袖詹姆士•麦克迈仑创建的。”他说,此次回中国之前,詹姆士•麦克迈仑的儿子———在美国做慈善事业的82岁高龄的鲍勃•麦克迈仑,特地委托他来看看父亲当年修建的教堂。
在二马路东花园,虽然已经找不到当年外国人公墓的任何痕迹,但是行动不便的柯喜乐依然下车摘帽默哀。
就要和烟台做最后的分别了,柯喜乐显得心事重重。出发前,他来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门前,凝望着大门久久不愿离开。那里有他童年的欢笑,那里有他少年的畅想。儿时的一切,就要永别了———他忍不住捧起路边绿地里一撮泥土,吻了又吻,然后默默地抱在怀里,喃喃地跟他钟爱了一生的城市,在心底里告别:“烟台,我爱你。”


上一篇:冬至大如年下一篇:腊八节

QQ|仙境烟台网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仙境烟台网 X3.2
主管: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走向世界·仙境烟台》杂志社

QQ|仙境烟台网  

GMT+8, 2024-4-25 16:29 , Processed in 0.028525 second(s), 16 queries.